《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关于无网络时代的集体回忆
思衣谷
之前度过一本《枕边书》,其中介绍的书籍和作家都是非常有可读性的。因为编辑此书的团队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该书自然是他们经典专栏的合辑了。说到当今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旧有读书人是喜欢看《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一直作为阅读的指南,究其原因还是他们的风骨一直是备受大家敬佩的,而作为书评的总编帕梅拉·保罗,是起到了主将的作用。
《枕边书》中,她对65位全球知名作家与名人的采访,深入展示他们的阅读、生活和写作。而帕梅拉·保罗也是新作之前就已经不断推出佳作的。如《枕边书》《至少还有书》《婚姻与婚姻制度的未来》《做父母》等,如果你是对于外国读书领域很感兴趣的,那么就对于文人和读书研究而言,帕梅拉·保罗是你应该好好拜读的读书人。
当然,事实上,虽然作为书评总编的帕梅拉·保罗自然是天天与书打交道,但她的生活是怎样的,她对生活以及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敌人——互联网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另外又如何更为剖析和了解这么一位带领美国乃至欧美的人文审美的读书摆渡人的内心世界呢?且读读她的又一新作《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就是可以带领我们来了一场怀缅一下无网络时代的集体回忆,带着对互联网的冷静、自醒态度,以活在当下,追求务实和亲民的温情思维去记录当下人们因为互联网而带来的变化,另外作者也以黑色讽刺的文风讲述了令人疑惑不解的网络时代的现状。
此书一共有100件事,去突出了没有互联时代,人们依旧过得很好,并且过得很踏实,祥和浪漫的生活。其中第一件就是说到了《无聊》,作者就日常亲子间的琐碎相处道出了无网络时代孩子们的无聊是可以可接受的,因为不管他们父母监管不监管,反正孩子们因为无聊会逼迫自己想象力和创作力。而网络时代的孩子们是这样的心态,一旦脱离父母的监管就会玩手机。这就深刻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互联网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不利的一面的,那是对互联网的依赖性,甚至唯一性。另外也说明互联网时代,亲子间更应该有多互动。
而在《无所不在》就是作者以黑色讽刺的笔调说明了亲子教育间,父母失位的现象。身为家长,在网络时代,大家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问问题,父母就马上搜谷歌,缺乏了父母的思考,以便带领孩子们去思考问题。于是,作者就无网时代,父母对面孩子们的问问题,是这样处理的:就算父母并不是无所不知,也会现场编出一些听上很可信的答案。或者晚上晚些去翻书查答案,第二天早上就捏造成一些常识。使得,作者反讽地说明网络时代的父母是假无所不能,而无网络时代父母是真的无所不能,因为无网时代,父母会一心解答孩子的难题,而付之行动,体现了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也增强了父母和亲子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反观网络时代,父母依赖互联网自然就懒了,缺乏了对孩子有着深切互动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无疑,这就是说明了作者在亲子教育上,对互联网是表示反讽性质的不满的。
此外,在《迷路》一文中,作者也深刻说明了无网络时代,人们迷路是最棒的部分之一,因为在迷路的那些瞬间,我们有了新的机会,能够亲自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并也体现到了那种惊恐而自由的兴奋之情。而网络时代,有了手机几乎迷路就似乎成为给了无网的集体回忆,因此显得无趣了。而《丢票》一文也显得淡淡的反讽幽默的,那就是无网时代的掉是可以由撕票的快感的,同事也有尽义务保护票的责任的,但电子票时代,丢票的压力没有,却显得少了乐趣的。当然作者也反讽地幽了手机一默“如果你手机丢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之后,在读到《打电话》一文时候,笔者是非常有感触的,非常赞同打电话是以后总快速减轻疲乏的方式,让我们从家务、育儿以及无所事事中解脱出来,相比读者你也是非常赞同。也可幸运的是,当今互联网时代可以与电话共存。让大家继续享受打电话的乐趣。而网络对打电话有哪些影响呢?作者也是分析的非常有人文关怀的,那就是致电方担心去电后会打扰对方玩手游。
而他在《学校图书馆》一文,可喜地读到网络时代的千禧代是喜欢纸质书的,因为他们喜欢也想要去公共空间看书,也喜欢看书。自然与纸质书市场一直是不会败于网络的,喜欢文章结尾作者引用盖曼的那一句“谷歌可以给你提供10万个答案,而图书馆管理员却可以为你提供正确的答案”这就说说明及时在网络时代,书和图书馆的存在也是必要的。而在《家庭聚餐》中,作者继续延续黑色幽默的笔调去说明了家长劝孩子们吃饭不看手机一事,结果发发现家长也忙着用手机拍美食照发网炫耀,这是相当讽刺的。作者就是这样毫不客气的说明当代网络时代,不管老少在家庭聚餐上都是完败给了手机。这作者就告诫我们在网络时代,在家庭聚餐中还是还原聚餐本来一位为何好,那就是彼此关心和互动,促进家庭情感。
当然在《生产力》就说明了网络技术让工作者分心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低的情况。另外《读者来信》就继续表明了对信件这种传统人文色彩的情感的侧重。因为读者写信是深思熟虑的,而不是随意发手机信息去直接抱怨的。这是难能可贵的编辑和读者良好关系的维系。这自然就是很有中国说到“君子之交”。而在《生日贺卡》则是说明关于友情和家庭的关怀嘱托,原来那贺卡还有温度的,不想电子邮箱贺卡那样冷冰冰。还有说到了《报纸》,报纸的作用就是可以将值得纪念的版面剪下保存,还可以把它装裱起来以供子孙后代瞻仰。还有讣告等,都是只有报纸才能给人世间有着报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文温情。这对于《纽约时报书评》的总编的作者而言,是尤为有感触的。而在《接待人》笔者读出了作者那种怀念接待员时代的人情味,还有《地图》说明网络时代下因为地图的消失,也无法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了
此外《唱片专辑》中,就说明了送人混音磁带,是一种真诚的求爱行为,奉献行为,或者说友谊行为。而在《假期》一文中,作者也批判了手机低头族出去游玩也是不省心的事实。当然还有《记事本》《杂志》《电影院》《丢失说明书》《相亲》《相簿等佳作,都无比体现作者关于无网络时代的集体回忆的深切怀缅,以及对一种美好生活去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
对于互联网的态度,作者也在导语就说明了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互联网也让我们对物理意义上失去的东西变得更为敏感,因此正是因为敏感,然后就人们就越喜欢缅怀。没错,说到这里,作者最追求无网络时代的那种深厚的人情味。此书就是记录了作者那个无网时代的那些美好而敏感的集体回忆。
有时候无网时代是怎样的呢,笔者拙见就是如海子的那种状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于是,作者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诗意盈盈和温情漫漫的生话,如作者说到“我渴望活在19世纪的乡村小屋里,但我从花园里摘下藤蔓上熟透了的西红柿,我会叫邻居的名字,和他们打招呼,然后计划一周的时间给屋顶新盖草,而我会在每个晚上,接着烛光,在皮革面日记本上记录下计划的的细节。是的,作者就是要记录和享受那些记忆,因为那些记忆是很快消失了,这算是爱在离别时的真谛吧,且让我们如作者那样好好珍惜那些还能与互联网共存的物理东西,让我们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