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养老金每月8000,有人介绍一份看大门的工作,每月2000,去不去?
我想大多数教师不会去吧,当然个别人除外,但没有代表性。毕竟当了一辈子老师的人,大多比较清高,也比较爱面子,轻易不会接收这份工作的。一来是看大门的工作在社会上得到的尊重度不够,没面子;二来看大门的工作物质报酬低,心理不平衡。因此无论是从物质回报,还是从精神回馈角度讲,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去了也干不长。
为进一步看透问题的实质,我们一起做几个猜想吧。如果这个问题改成,企业普通职工退休了,养老金低,有人介绍一份看大门的工作,每月2千,去不去?相信愿意去的人就多了去了。如果这个问题改成,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退休了,养老金够用,有人介绍一份看大门的工作,每月2千,去不去?相信愿意去的人会很少。如果这个问题改成,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了,有人介绍一份看大门的工作,每月2千,去不去?相信肯去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由此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尽管退休了,此前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还是会影响到退休以后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抉择,包括发挥余热,重新就职,换位社会角色。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种延续性是终身的。尤其到了晚年,和物质回馈相比,人们往往会把精神上的认可及社会互动看得会相对更重。甚至这种抉择还会顾忌到儿孙的面子,和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这才是社会现实。“面子”和“里子”往往是分离的。
恕我直言,在我看来,大多数正常人退了休,只有物质匮乏到了生存的边缘,或家里遇到了重大变故,或有难言之隐,才会让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的老梗上演,才会接受2000元的门卫、保洁这样或类似的工作,恢复动物求生的本能,不再扮演所谓的高级动物。
而在这之前,不少人都不会真正理解、尊重门卫和保洁朋友的工作,自己又怎么会愿意选择做这样的工作呢?试问,人无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和现实生活还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的距离呢?所以少些批判,多些理解,设身处地,自己活自己的吧。谁也别站着说话不腰痛,自然怎么选都有怎么选的道理,你说呢?
我是赞成退休的朋友,量力而行,身体和精神还可以的,可以考虑退而不休,或者像日本老人那样找份工作,干到老,或者含饴弄孙,旅旅游,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别太闲着。这样有生活寄托、社会互动和存在感,精神充实些,对身体和精神也有益,利于健康长寿。每个人都想赚钱,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选择,没有方向, 找到依山酒妻贰韮漆巴儿疤世带你一起实现。至于退了休干什么,就要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了。不管怎么选,平安喜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