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知道弘忍大师传法的安排后,也写了一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境界和上面神秀首座偈子相比,对禅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说明惠能修证到更深高的境界。有这样一则故事,比较能说明二者的区别:
某一天,日本明治时代的坦山和尚和道友外出化缘,晚上回来时经过一条河流,由于刚下大雨,河水湍急。
二人刚想过河,忽然看见有一个姑娘在河边哭泣,坦山二人去问怎么回事,姑娘说是给母亲外出拿药,白天一场大雨,河水上涨而不能过河,心里着急。
坦山一听,说:“姑娘,过来。”于是背着姑娘,趟过了眼前的河水。
同去的道友,心里狐疑。回到寺院的寮房之后,忍不住问坦山:“平日里你经常警示修学者警惕美色,为什么你却背女人过河?”
坦山听了哈哈大笑,道:“我背上的女人早已经放下了,而你心里的
女人念念不忘!”
坦山和尚在这里昭示的境界,超越了一切“相”上的区别,帮助人过河是分内的事,没有男人、女人、美女不美女等杂七杂八。这正如同惠能这首偈子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是一个人心里喜欢贪财、贪色,但是觉得这样不好,可能提醒自己,那就需要时时勤拂拭了。
如果从佛法修证的境界看,惠能大师和神秀首座相比较,惠能大师的境界更要超脱、更加究竟。但如果从大众的实际情况看,我们更应该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然,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能够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这是值得赞叹的地方,但是心里的欲念妄动,让自己烦恼不已,这就是很多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就好比对一件错误的事,明明知道不对,心里就是蠢蠢欲动,即便是管好自己,也要面对心灵的煎熬。可是,如果真的冲破道德束缚,大胆妄为,必然招致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制裁。所以,要想真正快乐和幸福,还是要从“时时勤拂拭”,走向“本来无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