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青春期》的副标题是《如何陪伴十几岁孩子成长》,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个人兴趣,也是工作需要。相信每一个和叛逆期熊孩子过招的班主任抑或父母,背后都是一把辛酸泪。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相同的熊孩子。比如这一届孩子和我之前带过的孩子又不尽相同。虽说熊的方式不同,但的确都是“磨人精”没谁了。
无疑《解码青春期》是一本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实用手册。本书记录了青春期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将青春期常见的棘手问题融入生动的案例,通过真实、有启发性的故事来帮助家长破译青少年行为背后的密码,并提供了可操作的应对策略。好读,好用,好看,五星推荐。
还记得北大的朱红老师曾在课堂上给出一组青少年抑郁自杀的数据,一行触目惊心的红色大字,“你凭什么保证类似的悲剧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不急着辩论,我们先来看看《解码青春期》中的一组数据:每年有3200万青少年受到欺凌;每年有120万青少年辍学;青少年正遭受着毒品的麻醉;青少年常常感到前途渺茫……
悲剧的是我们的青少年正在自杀,更悲剧的是每一个青少年成为一个统计数据,只差一个决定。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最新发现指出:适应力强的孩子唯一的共同点是这些孩子与给予他们支持的父母、看护人或其他人保持着至少一种稳定、忠诚的关系,身边至少有一位支持他们的父母、看护人或其他成人。这种关系能针对孩子的个人需要做出及时的响应、支持,从而减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干扰。这种关系同样会帮助孩子培养出一些关键能力,比如计划能力、监督能力、调控能力,而这些能力足以让我们的孩子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及时做出积极的回应。
《解码青春期》中说,每个孩子距离成功只差一个关心他的成年人。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摆渡人。
带着这样的信念我要试着去啃最近的一块“硬骨头”X同学,自从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X同学的情绪就处于随时崩塌状态。学校里因为有学习这件事忙着,倒还好。一放学回到家,这家伙就开始变着法儿地闹天闹地闹父母。父母好话说尽,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我不去学校了!”
不想来,硬是压着来,保不齐出个什么事。不来吧,请假在家也不是个事儿。可是我又深知,这孩子真的不能再吵了,指责只会把他推的更远。
本着“我不把你看成难题,我把你看作机会”的信念,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个算不上好方法的方法。那就是用他喜欢的方式对他,他喜欢唱歌,我就以社团课开party为由邀请他参加。毕竟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没有费太大周折他就答应下来了。
不巧的是社团课因为学校的其它工作,临时被暂停了一节课。踩着点参加活动的他,一看取消了,当即就打电话说要回家。
我主动走过去和他聊天儿,固执地他一开始很坚决。有几次我真想发个火给自己舒缓一下情绪。到底我在心里说服了自己,比起发火,我更想帮他。
于是从明星们的奋斗史一路讲到了他的个人成长史,最后点题,揭示主旨: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何况没有人嘲笑他的成绩,因为毕业班的同学们各有各的学业要忙。不嘲笑,并不是无视,而是因为心无旁骛。
好在他还有爱好,喜欢唱歌,喜欢演讲。于是我灵机一动,联系了姿姿老师,我立刻做了几张幻灯片,让他去把八年级为学弟学妹们做一场巡回演讲。他很开心,立刻进班听课,下了课也不起身,而是坐在座位上打草稿。
“我是九七班XX,如果时光回到初二我一定会这样做——
然而时光不会倒流,也无须倒流,所以此时此刻,我正在这样做——
八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九七班XX,我的目标是……请大家为我见证!”
尽管我知道也许明天太阳升起,他又陷入了对自己的不满以及面对困境的脆弱。我都决定要做他生命中有爱心的成人。
因为书上说,每个孩子距离成功,只差一个有爱心的成人。
而这也是我所相信的!所以我决定我不把他当难题,我把他当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