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为什么我上台紧张甚至呆住?
仨字:练少了。
有人会跟你说,你是被大脑杏仁体劫持了,毕竟台下的几十双眼睛望着你就像望着猎物,所以杏仁体自动察觉到危险,控制血液输送到四肢,开启打或者逃的生理模式,于是思考和语言功能都暂时罢工。
这是进化过程中写进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所以,演讲时紧张呆住,是大脑结构正常的人都会出现的情况,尤其是刚开始学演讲时。出现了就出现了,不要过度解读,更不要因此自暴自弃。
你只需要三个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多练习。
杏仁体劫持是事实,但不是回回都能劫持成功,只要多练习,大脑就一定会形成新的反应机制克服本能。因此如果以“我天生就害怕演讲“拒绝掌握这门超级技能,那就损失太大了。
总结:核心原因——练少了;解决方案——多练习。
不用多,一般10场的正式练习,就能克服这个最基础的演讲问题。
10场之后还紧张也没关系,只要不是呆若木鸡,那都属于因为“想好好表现”从而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
适度的紧张,甚至还能提高你的演讲表现力。
02.演讲怎样才能达成目的?
演讲的目的不外乎三种:
1.让听众心态发生变化,比如团队成员从担忧变成充满信心;
2.让听众马上或未来做出决策,比如让一位投资人选择投资你们公司;
3.让听众产生具体行动,比如让捐款捐物、刷卡购买等等。
达成演讲目的,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演讲者信念调试,到内容准备和呈现方式,还有演讲者与助教的分工,甚至是会场布置,灯光,音响等细节。
但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得有个明确的目的——演讲结束后你到底要取得什么结果?
没有终点,就不可能到达。
很多人演讲误以为自己有目的,但一上台就变成“表达欲的失控”,絮絮叨叨,没有逻辑,没有记忆点,没有情感驱动,观众自始至终都没有感受到和自己的关系。
什么叫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一切围绕目的来准备和呈现。比如,一开场有没有吸引听众的“抓手”?保证他愿意听你说。
比如,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否层层推动了目的的达成?结构又是否清晰简洁?让听众记得住还不容易心智疲劳?
比如,是否善于使用故事、比喻、重复等策略,激发听众的情绪反应?毕竟大部分人的决策和行动主要来自于感受,而不是纯粹理性。
如果你确实已经做到“一切围绕演讲目的来安排“,那需要持续做的不外乎就是检查每一个流程,反思调整再实践,螺旋上升逐步完美,最终就必然是达成演讲预期结果。
如果不确定,那你要做的是:首先得有个明确的目的,然后一切围绕目来准备和呈现。
03.为什么我要掌握演讲?我能行吗?
演讲即一对多,影响他人的能力。10倍影响力=10倍收入,100倍影响力=100倍收入,1000倍呢?
怎么才能有1000倍?
打开你的手机直播,开始在直播间对着屏幕那边的成千上万名同学演讲,讲思想、讲智慧、讲干货、讲经验、讲感觉,都可以。总之,为需要你的那部分人,解决问题。
只要你能更有性价比的解决问题,1000倍只是早晚的事。
如今,演讲不再局限在一个会场,在这个表达者红利时代,1000倍影响力变成1000倍财富的案例也早已屡见不鲜,为什么不可以是你。
所以,你确定不掌握?
原理就是这样,不以你我的意志为转移。你可以选择举无数反例抬杠或质疑,也可以选择去试试,比如来郭师兄直播间参观交流。
至于“我能行吗?”
答案是:只要你能在饭桌上对着朋友们讲话,你就能行。剩下的就是理解表达心法,练习相应技法,反复训练,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