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闭门即深山”做日记标题,实际上是还想用它的下一句“读书即净土”做下一篇日记的标题,奈何居然没时间,没兴趣写下一篇了。其实每次用这些很有哲理的句子,都非常牵强,但是谁管得了我喜欢呢?写日记,我从来不需要对谁负责,从来不去讲究什么章法,我爱记啥就记啥,只与我有关,与他人无关。所以,即使用得牵强,也不接受批评。
那么,今天就用“读书即净土”做标题吧。
事实上,最近我读的书很少,借回来的三本书,一本都还没读完,竟然也找不到读书的兴趣。现在每天的阅读,似乎就是带孩子读一读绘本,或者在网上看一些豆腐块。当然,李娟的散文我还是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听的,有时是干家务时听,有时是睡前听。听也听得心不在焉,我总是不知道广播什么时候就停掉了,要么是播讲完了,要么是播放时长没了,要么是被手机上的其他操作中断了,要么就是我睡着了,耳机没电自动停止的,我并不在意。我有时对农夫感叹,如果人的大脑也像电脑硬盘该多好,那样播放就等于输入,输入就相当于储存,那么学习该多轻松。农夫总是对我这种异想天开嗤之以鼻。
早前,曾经想行文分析李娟其人与文,终究因为没有及时成文,就渐渐忘了自己当时为什么饶有兴趣,忘了自己当时的观点,失去了写的动力。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李娟和世间所有人一样,也是个矛盾综合体。李娟是否融入了她曾经所在的阿勒泰,所在的北疆旷野呢?我认为是完全融入,至少是曾经完全融入的,否则我们不会读到令人神往的北疆阿勒泰。但是,人啊,总是很矛盾。就像所有人一样,我们总是发奋图强,从故乡挣脱出来,在外面混够了,又感慨“老家是一个很治愈的地方”。即使没有读过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我们仅凭经验也可知,北疆旷野固然让人心旷神怡,但是那里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李娟曾经生活在那里,并且像接受日出日落一样地接受那里发生的一切,但是她也曾经想过改变命运。她曾经进城务工,终于写作成功,有了好的经济条件以后,她也是毫不犹豫地搬离了阿勒泰,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然而,离开并不能否定她曾经的融入与热爱。在她的笔下,阿勒泰是心灵的寄托,也精神的家园,是写作的沃土,是她笔下那个文化王国的原乡,就像高密之于莫言那样。如果,不曾真心地,完全地融入,仅像一些作家为了写作而花一段时间去实地考察,去搜集素材,李娟不可能把北疆地区,哈萨克族人民生息的阿勒泰地区及其生活写得那么细致、细腻、深入人心的。当我们分析李娟的作品时,会赋予她“热情讴歌哈萨克族人民淳朴善良,勇敢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乐观向上地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哈汉一家亲,民族大融合,共同开创幸福新天地”之类的中心思想,然而实际上作者写作时,未必想那么多,她只是用心去感受,去记录,去描述她的所见所闻罢了。记得有一年,余华的作品入选高考阅读理解题,记者采访余华作品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余华幽默地说:“正确答案还没公布,我怎么知道我的作品会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很多优秀的作家写作,通常只是为了记录,为了讲好故事,至于中心思想或人物分析,那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事了。
哈哈,或许是读书少了,我才有这样非常局限的认知吧。
不过,总归是坚持读一点书比较好的,起码读了书,脑子多少要转动一点的。多想了与读书有关的事,心中便少一些生活的杂事,也算读书即净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