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通,看不开。
所以我们总是很会藏匿自己,安慰别人;等到真的事到临头之时,我们没有人不依旧无措,依旧惶恐。
总感觉,世间万物,社会众人,虽然息息相关,生死与共,但其实我们都只是活在自己给自己构建起的乌托邦里,与他人的所谓交集只不过是相互之间的角色扮演。他们,其实不是他们,只是我想象中的“他们”而已。
其实在开始生活之前,我们已经给自己做好了构想。构想自己该遇到什么人,该做些什么事。然后走出家门,把周遭的一切磨平棱角,装进已经想出来的套子里,然后一一对应。
人为什么会生气?
因为你所面对的东西和你想象的太不一样,你所遭遇的一切并没有按照你理想中的模样进展。你花了太多时间去削掉他们的尖锐棱角,却发现精疲力尽依然没有作用,这时自然就会生气,像个小孩子吃到了一颗发苦的糖果,人性使然。
我们为什么会专情?
专情到底是专了一个人,还是专了一颗心?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听到某某人苦等了多年,专情了一生,会为之动容,一时觉得好感动,超伟大。
可如果事情没有像这样发展,如果他等待的那个人没有让他等待,而是顺理成章地和他结婚生子,在一起了。那这时候,你还能保证他依旧专情一辈子吗?
不少异地恋的小情侣辛辛苦苦地熬过了天海相望,漫漫无期,可真的等到对方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才发现眼前这个自己心心念念的爱人颇为陌生,甚至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到头来只能一拍两散,天各一方。
专情的人所苦苦守候的,很可能只是那个心目中的“爱人”,那是一个被自己幻想出来的完美影像,不仅早已在自己的脑中过滤掉了他的无数缺憾,还给她安上了自己希冀的太多美好。
我们沉醉于想象,却习惯于用“实体”欺骗自己,觉得现实都没有那么美好,谁人都不够完美,不知不觉就幻想了一辈子。
那么,到底有没有真感情?
有。
感情,就相当于把一个人的乌托邦,变成了两个人的乌托邦。他的一切不再能想象,而是流于习惯,流于接受。
爱是一种包容,就像是,把他整个人和他的那个套子一起装进自己的套子里。从此以后,你是我的东西,我也是你的东西,我不再期待你,而是期待我自己。
到那时,我们就会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爱与被爱的幸福。人生匆匆,很多时候,我们都赶不及感悟时光,感悟生命。那么心中有爱,眼里有情,才能善良,才会成长。
不难理解,为何自古英雄颇多,总道是情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不是懦弱,不是荒弥,而是人之常情。
踏遍了无数柳绿花红,才明白艳俗的谄媚与萧条;看惯了万千人情冷暖,才懂得世事的荒唐与可笑。
我们总在所谓“思考”,所谓“前行”;所谓“守护初心”,殊不知你所赖以生存的内心已经在滚滚红尘中更迭了无数次。
我们总是很爱说道理,很爱谈人生,很爱站在某个“制高点”去评论社会,玩世不恭。
殊不知,越坚强的人越脆弱;越豁达的人越敏感;会说道理,不代表真的不会受伤;走得越远,成就越多,好像已经无谓从泥泞中爬起,到头来,依然不愿意再次跌下。
想得通,看不开。
所以我们总是很会藏匿自己,安慰别人;等到真的事到临头之时,我们没有人不依旧无措,依旧惶恐。
想罢,到头来,不如化作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