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变化,至少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转变:一是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二是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三是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四是由教案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一、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
从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面临形形色色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许多老师是没有现成的答案的,甚至是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的,这就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新课程的舞台上。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将自己定位在实践者的角色上,常常以“教书匠”自居。“教书匠”很能反映教师原有的定位,所谓“匠”就是工匠,就是按照他人的设计和谋划按部就班地去进行操作,所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操作达到熟练化的程度,并不需要动用自己的多少智慧。所以面对新的课改教书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互动对话的观念、反思探究的观念,要把课堂上出现的与教学设计不一致的情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要随时准备根据课堂场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实践者,也要做设计者和研究者。
我的理解:教师作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求教师像专业的研究人员那样去研究某个课题,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去著书立说,而是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具体地说,就是要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过程和方法,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何优化课堂模式,达成高效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民主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和具有活力的课堂。同时教师的研究还应注重通过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
新课程把教学看成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主张的是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并倡导一系列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对话的民主关系,而不是对学生行使单一的管理者的职能,而是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在课堂上教师要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把知识用独白式的语言告诉学生,而应对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将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交往、对话的素材,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教师与学生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间共享智慧、彼此对话的过程。我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走近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同时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善于倾听学生;其次就是要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多与学生交往,多创设空间和平台和他们沟通,这样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使引导者的角色成为可能;第三就是要善于体验学生的生存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握学生的生活感受,贴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当然引导是门艺术,需要教师潜心钻研,细心揣摩,大胆尝试。
三、由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对课程基本上没有二次开发的义务和意识。而新课程将教材作为“文本”,也就是一种教学的资源,而不是象大纲教材一样作为“蓝本”来看待,从而使得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解读和加工的对象,这就给教师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由课程转向教学还必须经过教师的设计、筹划、加工。这与单一实施者的角色有着很大的不同,郑教授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以往教师承担的是类似餐桌服务员的角色,把别人配好的甚至是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让他们去享用就可以了;而今天,教师却发现盘子里没有现在的菜,要让学生完成用餐的任务,就需要从各种原材料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口味作进一步的加工,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请学生一道走进厨房,共同设计菜肴,否则就难以完成预期的任务。
教师的课程开发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部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仅仅将课程开发定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新课程所提出的课程开发理念就是要根据自己所面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等,对课程进行的第二次开发,开发的结果是自己的教学设计或者说教案。换句话说,教师的每一次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教学设计的过程。
新课程对教师课程开发的要求:1.要将课程开发看作实施课程的前提条件,没有课程开发,相关理念就难以体现;2.要求教师经常性实施课程开发,没有课程开发就难以胜任有效的教学;3.要求教师把课程开发当作自觉性行为,有意识地将自己当作开发的主体。
四、由教案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智慧的创造者
过去的课堂教学,整堂课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淋漓尽致地展现教案的过程,教研员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也主要是看教案的执行情况。这种状态虽然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圆满执行了教案,但从根本上漠视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将学生完全限定在教案预设的范围之内,以不变应万变,最终的结果是窒息学生的学习热情,限制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影响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展现以及主动性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师生的积极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上,要求课堂上有互动、有交流、有对话、有沟通。一个课改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场景,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教师需要动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自己的教学机智才能破解课堂上各种突发性的问题。课堂的复杂性不言而喻,一旦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就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课堂。面对不同的课堂,就需要教师有不同的驾驭措施与调节本领。课堂具有不可预期性,学生参与了、互动了,活动范围大了,课堂上一定会出现一系列教师无法预期的事件或行为,都需要教师立即作出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去处理。实现新课程,推进高效课堂,使得课堂的复杂性大大增加,教师很难再以以往的简单化的行为来处理课堂复杂的事件,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形成新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