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流行起这样的一句话,上班的日子如同上坟。
工作为我们带来了学习的机会,并且还有报酬,让我们可以过美好的生活,那些认为上班如同上坟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我最近在看《复原力》这本书,书中介绍了三种职业观,分别是把工作当做“差事”、“职业”和“天职”。观念不一样,人们上班时的心情也不一样。
本书作者是久世浩司是日本积极心理学校长,复原力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资深的复原力教练。他著有《抗压力》、《为何一流人才不会厌倦繁重的工作?》等书。
《复原力》这本书共分4篇,续篇介绍了不安对人们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基础篇介绍了避免被不安支配的自我管理术;应用篇讲述了化不安为干劲儿的工作术;发展篇讲述了化不安为转机的职业规划技巧。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人们对工作的认知不一样,对待工作的方式也不一样。改变对工作的意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工作当中,心情也通畅。
一.把工作当作“差事”
把工作当作差事的人,只是把工作当成赚钱或谋生的手段。为了生活不得不去工作,因为获得的收入可以保障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工资一般都不高,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这类人的工作积极性、满足感和生产性都不高。一想到上班就愁眉苦脸,临近下班却又心里乐开了花,他们觉得工作是自己不得已为之,下班后的快乐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在他们心里,会经常对工作产生不安。虽然是差事,但是,这是日常生活的经济来源,如果失去了这份差事,就不能保障自己的正常生活,所以他们经常产生不安。
这种不安让他们在工作中完成应该做的那份。他们积极性不高,即使对工作担心,害怕因为失误而被辞退,也只能让他们为工作做这么多。
很多底层的工作人员就把工作认为是差事,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打工者,拿着不高的工资,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
二.把工作当做“职业”
把工作当做“职业”的人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地位或荣誉而工作,他们认为工作不仅可以获得报酬,还可以通过再努力一点,获得更高的地位,权力和名誉。这类人从内心深处渴望这些,所以对工作很上心。
比如职业经理人,他们专门替别人打理公司,把这个当做自己的职业。在工作中,他们对所管理的公司会非常上心,就是为了配得上他们经理人的身份。
但是,如果努力一段时间后没有达成他们的目标,他们就会很失望进而焦躁,有时会通过变换工作来达到目标。
如果这样做达成了他们的目标,他们会产生更高的目标,为此投入更多的精力,反之则会失去信心,逐渐变成第一种人。
三.把工作当作“天职”
还有一种人把工作当做是“天职”。
这个名词看起来很高大上,给人神圣的感觉。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天职的人很自豪,他们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他们以工作为荣,觉得自己从事着了不起的工作,自己的工作可以改变许多人。
这种人对待工作的积极性、热情和满足度都很高,他们不会考虑休息和退休,如果身体允许的话,他们恨不得24小时都用来工作。
根据马云的996言论,他就是这类人群的代表。他热衷于自己的工作,工作时间不仅是996,还劝别人也这样,认为这是对每个人都有利的事。但是他没有明白的是,并非所有人的工作都是自己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把工作当做“天职”。
四.三者的区别
认为工作是差事或职业的人,如果工作的压力太多,他们会感觉痛苦,到处发牢骚,甚至把工作中的压力带给家人。
他们认为工作带来的金钱,地位和权利,才是让他们工作的动力,如果这些都消失了,他们就不愿工作。
他们听从老板的吩咐,认为工作的目标就是老板的要求,自己只要完成就可以了。
而第三种人却是从内心热爱工作,从工作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愉快,工作是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不会抱怨工作带来的压力,反而认为压力是好事,让他们更有干劲。
同样面对领导吩咐的工作,他们会思索领导这样安排的原因,自己怎么做可以优质完成。再根据自己的分析,重新确立自己的目标。
把爬山当做工作来说,爱好爬山的人把它当做天职,他们享受爬山的过程,既可以看沿途的风景,又可以感受登顶的喜悦。
把爬山当做职业的人,则把它当作工作,只是为了通过爬山获得一定的地位和荣誉。他们只为了享受登顶那一刻的快乐,对沿途的风景却熟视无睹。
而把爬山当作差事的人,只是为了报酬而爬山。如果可以,他们会尽量不爬山。他们认为爬山既费力气又危险,理解不了登山爱好者的行为,认为这些人既要花钱买门票,又要浪费时间大老远跑来找罪受。
人在不同的时刻对工作的观念也不一样。刚开始进入工作单位的时候,他们很积极,把工作当作是天职或职业,并为之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当努力无果的时候,他们又会把工作认为是差事。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你努力的方式不对,还是因为你没有坚持,所以才造成了对工作的态度不一样,自己的成就也不一样。找到原因再努力一次,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对工作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的,心情也是我们自己的。给工作赋予积极的意义,起码可以让心情不再沉闷,日子过得开心一点。生活本已很苦,为何还要给自己添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