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又是雨天,出不得门。
阳台上晾晒的鞋帮已干了些时日。这是前些日子整理拖鞋时留下来的。原本是双要扔掉的旧拖鞋,穿了两年,鞋底磨的实在不像样,不值得再费工夫去清洗。奈何母亲织的鞋帮太结实又太暖和,穿了两年,竟还一点儿没褪色没走样,就这样扔了,实在有些可惜。不如把鞋帮拆下来,洗干净,等空了换双鞋底吧。
柜子里,刚好还有一双泡沫鞋底,连丝棉、红丝绒布也有。这老家当还是那年搬家过来时从母亲那里讨来的。江南的冬天湿冷湿冷的,先生的脚一到冬天脚后跟就裂口子,原本想趁那年寒假给他做双带脚后跟的棉鞋,奈何没有鞋样,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搭了一天功夫,也还是没有成型,反被杨小妞和从老家回来的先生笑话够呛。到现在那不成样的棉鞋帮还躺在那里睡觉呢。
收拾了几次柜子,这些东西还是没有扔。想着“破家值万贯”,总有派上用场的时候,这不,今儿就赶上了。
依葫芦画瓢,比划着鞋底剪了几层丝棉,又剪红丝绒布,先给鞋底美个容,好看又暖和。只是没有专业的家伙什,全凭一双手,一根针,一条线,这活干的有些费劲儿。
最难的是上鞋帮。没有扎孔的锥子,全靠手捏针往里怼;没有顶针,就用剪刀,用茶几面往里顶,用牙齿咬着针头往外拽;没有上鞋的粗线绳(原本攒些拆米袋子的粗线,留着缠粽子用,刚好可以派上用场,奈何前些日子收拾厨房时全清理掉了。)就两股线搓一搓再用。
有好几次,滑了针,扎了手,但还是愿意做,以至写了包票的午饭也临时转让给了先生。手酸,手痛,先生几次叫我停下来歇歇,但看着即将完工的一只,只想一口气到底,乐此不疲。
想起搬家过来时,母亲给做了好几双棉拖鞋。也买了一些,好看归好看,但到底不耐穿,也不太暖和,大多穿一冬就光荣下市了。最受欢迎的还是母亲手作的那几双,虽粗陋了些,到底耐穿又暖和。
也想起那些年在故乡的冬日。母亲每到冬天就打面酱子,糊布葛布,搓麻绳,纳鞋底……那漫长的冬夜,那寒冷的冬夜,就像麻绳一样,被母亲一针一针的纳进了鞋底,密密的。在无数次一拉一拽的牵扯中,聚集起爱和温度,暖暖的。母亲白天做饭喂猪收拾家务,夜间紧追慢赶不辞劳苦,终于赶在春节前,每人穿上一双又暖和又周正的新棉鞋。也仿佛那些年,这是和过年吃饺子放鞭炮一样,满满的仪式感,是不可遗漏的重要环节。
于是,灯光下母亲纳鞋底的样子,成了我记忆中母亲最美的剪影。那些年寒冷的冬夜,如今想来,竟是日子里最美最温暖的诗行。只是,母亲的青春,在一针一线的细细编织中悄然而逝,而我,却未能将诗一样的日子回馈于她……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呀!
早间,母亲打电话来问我的低血压有没有好,问我中午是否过去吃饭,说是老家带回来的红蘑菇我还没有吃到……我知道,母亲叫我去吃饭是真的,叫我过去看看说说话更是真的…日渐年迈父母,于子女,彼此安好,就是最好。仅此而已!
于是,说话间,又说到拖鞋,又想起那段温暖的岁月。母亲说我不要太会过,明天还得上班,不要太累着,以后需要再买新的吧。
实际上,我哪里是舍不得一双旧拖鞋呢?眼下的日子,有时真的不是要多会过,要多节省,而是手作的物件里有太多的日子难以忘怀,有太多的温情无法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