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 教学解读
“写话”,怎样才像“话”?086——092页
摘要:好的教学方案构想,配合随时随地的写话实践运用,就能让写话变得顺其自然。顺了,就像“话”了。
摘录:统编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出现“写话”教学板块。二年级上册共设计三次,二年级下册共安排四次。此外,在一些阅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随文写话练笔。很明显,教材编者遵循课标中关于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注重让儿童“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从一开始就激活“写话的兴趣”。然而即便如此,大部分教师第一次经历“写话”教学都感到困惑----第一次教写话,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算是达标呢?
曾有人请教叶圣陶先生:如何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叶先生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让孩子拿着文章,在屋子里高声朗读,大人在窗下静静地听。听着感觉像“话”了,就是好文章。可见,优秀的写话作品其实就是写出来的话“像话”。因此,写话教学的核心要义就是“像话”。
“话”,学生日常都在说。写话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状态----“怎么说就怎么写”“说什么话,就写成什么样的文”。从这个角度看,教写话并不难。但要教好写话就不容易了。教师必须先明确“话”应该是什么样的,才有可能指导学生做到“像”。所谓的“话”,词典中解释为“说、谈论”,指“说出来的,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信息”。作为日常交际交往中常用的表达形式,“话”有四个属性,简称“四化”。第一是“口语化”。第二是“情境化”。第三是“功能化”。第四为“个性化”。教师明确了“四话”,就等于拥有了写话教学的判定标准:写成的话应该是轻松、自然,带有口语色彩的;应该是针对明确的话语对象,具有情境感,符合语境的;应该是代表儿童个性,符合其真实心态的;应该是达成一定功能,达到交际目的。所以《课标》才提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教学建议,这符合“像话”的标准。
首先,“说”为先锋。
在写话前,教师先要让学生充分说话。根据二年级上下册书上安排的写话练习,不论是先说后写,还是先想后写,他们之间的桥梁都是“说”。因此如何组织写话教学中的“说”是关键。教师可以设计“展示说”,面向全体;再安排“自由说”强调“说”的交互性,同桌互说。当课堂上形成其乐融融的“我说给你来听,你说给我来听”的场景时,其实“说”就已经完成了对“写”的预备、辅助作用。
其次,“写”为主力。
很显然,写话教学中的“写”应该是主力军。教学中,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何时写?如何写?写后做什么?其一我们主张“当堂写”即说完就写,马上说马上写,这更有益于从说到写的转化。其二,我们主张“完整写”。教师应保障写的环节完整,让学生可以一口气写下去。在学生写话的过程中,教师即便发现己写的内容有不够理想的地方,也不要随意打断。从儿童的角度看,思路一旦被打断,要想在续上就不容易了。遇到个别学生实在写不出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时,鼓励学生聆听、借鉴、模仿,其实只要学生能够参与交流、倾听、思考,便都是学习,都有收获。其三,我们主张“读写联通”。学生初写完成并不代表教学的终止。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自改。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最合适的“改”法便是从“读”入手,读后再改,读不下去了就改一改。“读不下去”就说明表达中有不通顺的地方,原因预计由如下方面:一是没有恰当运用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二是句子过长,意思过于复杂。当儿童读不下去的时候,可以在“卡壳”的地方停一停,教师组织教学,与儿童聊一聊,或者鼓励作者本人多“想一想”,可以怎么改,让它读的顺;也可以由伙伴或者教师提供一些“替代话语”,尝试替换到原作中,之后再“读一读”。一切的教学操作都是让作者本人真实参与写话的学习过程。
再次,“改”为补给。
此处的改,主要是指教师的修改。低段写话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评改帮助学生树立写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之前在“写”的环节,我们已经强调学生自己读、自己改,不管改的结果怎样,意在培养学生改的习惯,让他们形成改的意识。待进入教师修改环节时,教师则应注重改得规范。在低段的教学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就是微观的规范意识建构。教材在这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写我喜爱的玩具”中,教材用泡泡的形式提出“我会写在方格纸上”“我知道标点符号要占一格”等要求,这对于二年级初次写话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做到的。规范习惯的养成将影响日后的习作,因此,教师务必从第一次的写话指导开始,就予以夯实。当然最好的改应该是“面批”。用“对话”的方式评改写话,和学生交流、商讨,一起进入改的行动场。教师可以选取典型案例,针对具体的、个性化的问题,在全班共享;也可以筛选出普遍性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讲评、解释。这些其实都可以构成儿童写话的体验,在对话中让写话更像“话”。
最后,“用”为大帅。
既然说话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写话更要努力实现既定的功能,达成交际交往的目标。如果让写的话被使用且用得上、用了有效,就等于让写话拥有了价值。“凡有价值才能流通。流通之后,更有价值。”注重“用”就是让写话进入有价值的良性循环。因此,写话教学要注意让学生将写话用起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专门设计了“学习留言条”这一课,属于实用文体写话,正是引导师生注意“用”。除了完成教材中虚拟的两个实际的生活场景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让学生送留言条或交代同伴转述留言,这便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外部驱动,在内外两种驱动作用下,留言条真正发挥作用,解决问题,“用”的有意义,写话就有意思。
最后,我们对提高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的质量,给出三条建议:
其一,还原语境,让富有童趣的言语意境成为学习的环境。儿童只有体验到“我是在与人交往”,才会唤醒生活中自然交往的状态,在教学推动下做适合于语境的表达,在实践中获得能力提升。
其二,搭建支架,让能力提升变得可视,把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支架,就是攀爬的“脚手架”,是儿童不断迈向“最近发展区”的抓手。教学,就是为儿童搭建一个个发展的进步的依靠。例如,以对话为支架,教师通过与儿童对话,在话语进行时“引产”。
其三,发现儿童,让教学成为重温童年,开启言语生命的钥匙。儿童专属言语教学界域,在此界域内的儿童言语“无理而妙”。这一切,都昭示着我们要“重新认识儿童”。
感受最深的话: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并非心中没有内容,只不过有的时候内容太多,但又不能一股脑都倒出来。所以,必须用一定的手段让他们有序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组织的功夫了。从“说”到“写”是需要转化的。叶老所说的转化其实就是“组织”,而做此功夫的应是作者本人。教师的存在则是为了保证这样的“组织”顺畅进行,这也就是教学存在的价值。所谓“有序”,应以说作为预备,说清楚了,便能助其奠定基本的表达序列;应在写出“话”后,相应调整,教师的指导有助于学生稳定表达序列;应借助学生自己的修改实现表达序列的呈现;应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互动完成整个表达过程。教学要实现有效,自然也要注意序列的基本设定。在第一学段写话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有序施教,让“话”顺利写出,让教学效果看得见。
我们指导学生写话过度。感悟:读完这篇文章后,让我想到了前边读过的一篇文章“切莫越教越不会说”。这篇文章是针对口语交际的,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正是学习写话的不竭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没有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或者说是我对口语交际的语用功能理解有偏差,我让学生落入了“越教越不会说”的“黑洞”。导致我在教学“写话”这个板块时,学生不会写。更可笑的是,我指导学生写话“过度”,导致学生又不会写,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写。甚至也失去了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大程度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看来,后果很严重。《课标》提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教学建议,可我却自作聪明的引导学生“说假话、空话、客套话”。总之,我教的学生在生活中不能用,也就失去了写话的意义,学生觉得没用,自然就没有了兴趣,可能,这就是学生觉得写作文难得原因吧!
改变:低段的写话以“从儿童的视角或心理”出发,激活“写话的兴趣”为目标,只要儿童写出来的能读下去,符合写话的要求,达到写话的目标,反映学生的个性、气质即可。遵循的原则为叶圣陶先生认为的:“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即可。再在二、三学段,把自己心中的内容用一定的手段有序表达,完成习作。配合随时随地的写话实践运用,真正让写话变得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