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身饭”有那么糟糕吗?
孤独感,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有人觉得孤独是痛苦的,也有人觉得很享受独处的时间。每个人对“孤独”的感受都不同,仅凭一种价值观来评价好坏,是非常可怕的。
关于独自用餐的选择,如果本人希望与大家共同进餐,却被孤立变作了独自用餐,这就是个大问题了。而如果是本人意愿选择了独自用餐,那么别人也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说白了,时代发展至此,一个人独自用餐这种事早已是很普遍的事,尤其在年轻人中间。可虽说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是一边想着“想独自一人安静的吃饭......”,一边又因为独自走进热闹的餐厅而感到尴尬?
在种种背景因素下,“单身”这么一个形象,相比三三两两的人群,对于不少店家而言,独自一人总是难以引起更多的重视。
然而,我觉得实际上也并不那么悲观。、
多数客人与单身客人,除了人数不同,消费单价也会不同,独自来店的客人的消费程度其实更应该被重视起来。
有家庭调查显示,比较每个月在外用餐的费用,尤其是男性,他们实际的餐饮消费支出是一个家庭的1.7倍,也就是说,独自生活的人外出用餐的支出可能将近2个家庭的支出。在20~50岁年龄段的男女,独活的人与有家庭的人相比较,在外出用餐市场规模上,单身男女的年外出用餐支出比家族形式的外出用餐支出多出了几万亿的费用。
也就是说,在外出用餐的主力消费人群中,吃“单身饭”的人的占比已经超过了半数。事实上,在外出用餐这块市场上,独活人士的占比率是非常庞大的。对此,一些对客群变化敏感的餐饮企业也已经捕捉到了这一点,许多餐厅都推出了“一人烤肉”、“一人一锅”等等餐品形式。
“单身饭”,已经不是什么少数派现象,相反已经在不少领域或市场被重视起来,已经是每个人都可以大方且随心去做的事情。
—— 整活经济的“单身行动”
除了用餐困扰,向来,个人与集体在实现某个行为时,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单独行动很容易就会被贴上“特立独行”等等不太友好的标签,并且在一个大集体中会显得特别“透明化”。
比如,女性独自一人到某处温泉旅馆度假,店家要么是觉得她会遭遇不安全,要么是觉得她有什么想不开,会特别留意与关注,下意识地会将女性独自出游归来于一些不太积极的想法之下——人们容易将个别事例放大到独身的人群身上,若是男性独自出游,那就是容易干坏事等等。
疫情之前,每年我在生日时都会独自出游,在数不清的旅途经历中,确实不难发现,每到一处地方落脚,很多人得知一个女生独自出行,都会表示惊讶,会觉得不安全,会觉得太孤单......
有社会调查显示,“想要独自出游”的未婚女性达到了23%,而20~30岁这个年龄区间占到了其中的近8成。当然,在很多人的固有思维中,男性比女性更趋向于独自活动,而实际上这从不是性别问题,而只是活动内容的差别。
独自活动的男性,大多集中在“逛吃”、“单身饭”一类与觅食、用餐相关的活动;而独自活动的女性,除了用餐相关,还更愿意独自去旅行,甚至独自去海外旅行的女性也比男性要多。另外,独自看电影、独自去音乐节这类活动中,女性的占比也比男性要高出不少。
从更贴近我们生活的方面来看,社交媒体上关于“单身”的各种话题也长期出现在热点话题中,虽然目前看来单身活动在男性群体中存在更多,但今后女性是否会赶超也确实不好说呢。
实际上,全球不少国家都在面临着单身人口(包括未婚人口)的增加。日本的人口问题研究相关机构估计,到2040年15岁以上人口有过半数会保持单身状态。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在世界上一直是居高不下,到2040年时日本的单身人口很可能会超过老年人,成为“超级单身国家”。
在过去,之所以会形成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是因为家族的人口数量足够大。在单身人数与家族人数很可能逆转的未来,毫无疑问,“独活经济圈”将会成为整活经济的一个大方向。
—— “独活”与“共生”同样快乐
有一个观点,我们不该忽视。
选择独自生活的人,是有“喜欢独自活动”的偏好,而绝非“只能独自活动”。
有的人喜欢独自去游乐园、独自听音乐会,但谈到美食与聚餐,却必须要和亲朋好友们一同分享。同样的,已婚人士在“喜欢两人一起行动”的同时,也偶尔会有“想要独自活动”的时候。
疫情的这几年里,当你终于“能有足够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时,是不是也偶尔会有“想要一个人呆一会儿,一个人逛一逛”的想法呢?总而言之,“独活之人”与“共生之人”,对于是怎样的人,从来都不能以“二极管”思维去看待,相信这两种特性都存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单身狗”也好“单身贵族”也好,将“独活之人”视为异类排除在外,将自己“安心”地留守在集体之中的心理,其实才是异常的想法吧。
喜欢独自生活的人,喜欢共同生活的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它独特且快乐的一面,“在一起”并不意味着所有事情我们都必须是同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