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认知觉醒》中让我最有兴趣、阅读最多的是哪一部分,那肯定是关于“体系”的建立。
体系,是个听上去就很庞大复杂的理论框架。我们所熟知的思维导图、鱼骨图、树状图等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建立知识体系或认知体系。
但,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可千万不能搞混了。
01:认知体系
知识体系,是学术上的、确定的、通用的、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它建立在经验、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属于特定领域的、主题的知识的组织和结构。
认知体系,是个人的,是每个人处理信息、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它主要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来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书中万维钢老师关于“知识”的一段话,也让我来回诵读多次:
“真正的知识并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个人的认知体系,不仅仅来源于学校、书籍上的理论知识,还来源于生活经验、工作经验、交际来往以及各类网络资讯等等,也会被个人的经历、教育、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所影响。
从小的教育让我们背书、做题目、听老师的话,所以会习惯于学习和照搬权威的、自己认可的别人的体系,却很少思考,忽略了匹配原则(上一篇文章“舒适区边缘”中提到),这些体系其实并不适合此刻的你。
所以,即使苦苦的背诵钻研,也无法把别人的知识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好像懂了、在哪听过、很有道理、听起来就很厉害,但生活、工作、应试中,却总是错过、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因为它们还不是你的知识,它们没有在你的个人体系中。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那,怎么去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02:触动碎片
想要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和第一篇文章(关于消除大脑的模糊地带)中说的一样:只学让自己触动的东西。即触动点,或者说触动碎片。
触动碎片,包括但不限于一句话、一个知识点、一个故事、一段对话、一个场景等。所有能让你有想法、有感触的、灵光一闪的、会去思考的点,都是触动点。它就是在拉伸区中让我们能快速成长的点。
把它们全部写下来,找到它们触动了你什么地方,接下来它们会让你有怎样的真实的改变。包括想法、计划、行动、情绪等。
所以,不要痴迷全盘接受别人的认知体系,效果有限还浪费时间。而是去选择与自己认知圈匹配的,那些让自己触动的触动碎片,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扩展自己的认知网络,扩展自己的拉伸区。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只要学到的东西能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是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但,很多触动碎片是会消失的,怎么把它嵌入到我们的认知体系中呢?
强连接!
· 反思,去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那个点,写下来,说清楚。
· 关联,它与自己的哪些经验有关,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 行动,经常练习和使用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反馈,他人的评价、实践的结果等外界信息,选择有正向反馈的内容来分析。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也提到过阅读最重要的3步:
触动自己的点-关联自己的经验-行动让自己改变
所以,一定要学会留意每个让你有触动的碎片,它们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一样,一闪一闪的看似一直在那,其实很容易消失在黑夜中,让人无处可循。
03:结尾
啰里吧嗦的写了很多,其实搭建个人认知体系,重视触点碎片,都是将学到的知识融进自己的世界中去。
我把它总结为以下5个步骤:
1、选择(Select):选择重要和有价值的知识内容,根据个人的兴趣、需求和目标进行筛选,然后进行学习,关注触点碎片。
2、反思(Reflect):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以及触点碎片不断的反思、调整,发现不足,慢慢改进去完善和优化个人的认知体系。
3、关联(Connect):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联,找出它们之间的共通点、相互关联和逻辑关系,把它们嵌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4、行动(Act):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实践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经验和技能。
5、反馈(feedback):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获得信心、提升学习效果、提高行动力。“真正的学习努力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认知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中,选择、反思、关联、行动、并从反馈中学习。然后再次进行选择,进行反思、关联、行动,获得外界的反馈,筛选正反馈后,以此为基础去进行下一轮的认知体系建构。如此循环。
这种循环过程让我们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更是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塑造和完善。
我们已经进入AI科技时代,世界更加的复杂多变,技术和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社会结构和工作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哪怕人入中年,也要多学习、多更新知识和认知的体系,来保持竞争力,更好的适应当下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