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始读《道德经》之十七

第十七章[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章讲述治国的差别,最高境界就是自然的顺应民心的方式。随着人们的认知进步,人们对问题有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所以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限于果腹和生存,有更多的追求和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产生了差异和分化,差异和分化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权力和物质的追求处在一种贪婪的状态。这本身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人们的这种变化失掉了对自己内心的追求,更高的精神的追求。良好的法治秩序是管理社会的良好的工具,但是法治运用得当的那是政治的问题。我不再谈论关于政治的问题,只在这里面谈论“道”在个人生活中的运用和价值吧!

表面上看这是讲述治国的良莠的问题。“道”本身是具有通用性和个性化的本质,所以这可以推论成管理者的问题看待。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是否能做到一种自然状态,能做到员工在自然态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是值得深刻思考的。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论断,其实我们追本溯源可以看出最早的分类就在这里了。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道”的外在表现,是方法的延伸。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也就是“道”的状态。无论管理者如何施为治理,只是给企业制定的了运转的法则和流程,顺畅的运转就是看标准制定的是否顺应员工“自然”的状态。员工的“自然”状态是指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否在管理者想的时候,员工已经办好了。整体出现一种积极的状态,而不是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斗不休,也就是集体主义在自私主义面前一败涂地。更深入的就是企业文化和机制是否有利于员工发挥了,这些都是“道”在细节中的表现了。

生活在这章中的重点是“自然”。是一种顺理成章的顺应人心的自然态。大凡存在团体和圈子的地方都是有这种概念的存在。圈子、群的顺畅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一个是成员间的融洽和差异程度,另一个就是圈子的主角、群主在群里的威信和融合度。规则在这里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绝对的,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者的态度和策略了。

顺应自然之“道”,得悟心之所向,成就自己的梦想!


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二十九章[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营州布衣阅读 2,844评论 0 14
  • 第五十九章[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
    营州布衣阅读 2,642评论 2 10
  • 在公司和这几批学员相处了四个多月,明天第一批育婴师学员将接受学校的考试,能不能全体通过,这将是对友康培训的全体教师...
    空谷幽兰1970阅读 1,391评论 0 0
  • 北极星你在哪 秋夜,阴森的树林渐渐寒气漂浮,手机也没电了。跟一起来露营的旅伴走散了,...
    左溪凡阅读 5,017评论 14 7
  • 今天阅读了怀左同学的干货文章后对自己的文章做梳理和复盘,总体来说长期特别沉迷于输出自嗨型文章,简单好上手,让自己得...
    大熊律师阅读 2,761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