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从穷到搬回家住之后就经常和父母吵架,每次都是从一点小事开始,一直吵到生命诞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争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我突然变了,变得他们不认识了。
我老爹不懂我一个挺爱漂亮的女孩子为什么突然对打扮就没兴趣了,过年都不想买件新衣服。
我老娘不懂我为什么看隐入尘烟不仅没被治愈,还执着于共情他们的驴累不累,气呼呼地和他们争辩了一晚上。
我也确实变了,以前一发工资就出门大吃一顿然后打开淘宝,现在根本没有买东西的想法。甚至有时候都觉得自己花钱就是一种浪费,会产生一种给自己花这么多钱到底值不值得的感觉。
所以我父母总想拯救我,他们不懂他们那个超级乐观的,无忧无虑的女儿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却又安详静默的“大妈”。按我老娘的话说就是有谁给我下了什么丧气咒语,怎么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天天不谈理想未来,不欢声笑语,不出门跟朋友逛街吃饭,对什么都一副没什么兴趣的样子呢。
你说是没钱到饿肚子嘛?其实也不是,维持消费水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毕竟我不再交房租了嘛,也就是说我甚至能消费升级,但我就是不花钱了,所以根源还真不是没钱,
而是不知道还能不能一直来钱了。
我父母属于是比较开明的父母,所以我也乐意跟他们交流,他们既然问我为什么丧气,我也就实话说因为我感觉不到希望,我不相信自己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不得不给自己留后路。
当时他们那个惊掉下巴的表情啊,就好像我说的是:抱歉啊爸爸妈妈,其实我一直在偷偷吃大便一样,就是那种完全想不明白,不能理解的表情,就让你怀疑自己不是个正常人的那种惊讶表情。
就好像这两个加起来活了100多岁了的人到了这个岁数了,居然还没有一刻开始担心过自己以后该怎么办啊一样。
于是我瞬间就懂了,90后和他们60后父母
最大的代沟就是虽然我们没赶上好时候,但是他们赶上了。(这里指的是概率意义上,每个时候都是不幸被牺牲的人,当年遇上下岗的那拨人真的很苦,再对比一下40后50后上山下乡的那批人,生活从来不缺悲剧)
咱就想想(某些)60后的一生,那日子确实是越过越好。
出生的时候虽然人口数量众多,国家也不富裕,条件很艰苦,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开不了几次荤。但胜在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大家都差不多,比你富的也没富到哪去,社会层面的竞争压力一般。
而且那时候讲究各行各业都能出状元,没什么就业鄙视链,电视上宣传的是掏大粪的时传祥和“一抓准”的糖果售货员张秉贵 (我老娘现在看到散装糖果还眼睛发光呢),大
家的偶像也都是雷锋、江姐这样舍身取义的理想主义者。
在学校里好好学习的孩子考大学分配工作,只是考了大专的,或者只是读了高中的,也都有去处,混个温饱,毕竟没有什么就业鄙视链嘛。
再加上历史原因百废待兴,进国企的安稳,进私企的有钱,工资连年涨,不仅慢慢做到了餐餐有肉,还开始购买大件,买电视,买冰箱,再慢慢到买轿车,换大房子,生孩子的时候父母也都还年轻,50岁左右的身体经常能搭把手,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红火。
人要是这一辈子都在走上坡路,就容易误会上坡路就是人生的常态,压根都没想到还没有倒霉的一天,甚至觉得倒霉的事怎么可能轮到自己。
所以我父母对人生那真的是充满了希望,甚至传染得小时候的我都念叨等我一工作就给老爹换宝马,给老娘买迪奥。
毕竟我那时候想的是,怎么着我也不可能比父母混得差吧,不是说一代更比一代强,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吗。结果我长大了,我成熟了,我现实了,我打脸了,可我父母却还沉浸在自己的人生轨迹里看不得我感到没有希望。
我老娘在我搬回来的时候还安慰我呢,说她当年年轻的时候也为房子发过愁,每天睡不着觉的想:还要在宿舍住多久啊?什么时候才轮到他们分房子啊?反正就是担心自己一辈子都没排上房子,一辈子住宿舍怎么办。
哎人类的悲喜真的不相通,我一个快30岁的
人还活在父母的屋檐下因为不够正能量而被嫌弃呢。说真的,我都不敢想什么分房子,也没敢想过工作的时候能住宿舍,我只算过自己的工资多久才能买一间通勤30分钟内房子的厕所,然后苦笑自己真的就是想屁吃。
对比60后来看,90后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消费中坚力量的人生体验简直就是过山车。
小的时候出生即顶点。计划生育啊,家家就这么一个,宝贝的都不行,曾经报纸上还管我们叫小皇帝呢,不仅不需要和兄弟姐妹争夺父母的爱,还得益于中国加入WTO,生活质量方面也都不差。
至少城里面的孩子们几乎都能吃饱穿暖了,大家开始追求爱好发展,一个班里能有半个班的人会乐器,铅笔开始买自动的,彩铅的,外国制造的,球鞋开始买阿迪耐克的,
初高中的时候男生买游戏点卡大几百地砸,遇上世界杯可以每天吃麦当劳只为了收集全色的玻璃杯。
那时候钱就好像永远都花不完,身边的大人会很豪迈地告诉你: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所以你就相信了,花得心安理得,因为觉得自己一定还能挣得到。
你要是那时候跟定200块钱米老鼠半月刊的我说,15年后的我吃外卖40元以上都心疼,因为知道能挣钱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我肯定会觉得你在开玩笑。
可惜这么烂的玩笑居然成真了,过山车嘛。
进入大学之后的那几年我开始意识到以前的自己可能真的只是太幸运了。
2015年,大学,青春洋溢,恰同学少年。当“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铺天盖地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越来越好的标志呢。当时我老娘单位的同事有的辞职转行做了金融,有的做了汽车美容,有的做了公众号,那些80后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也有很多的70、60后为他们的勇气鼓掌,还说什么要不是自己现在有家庭要顾,也想出去闯一闯。
那年中二气息十足的我在大洋彼岸还给这帮哥哥姐姐们加油呢,说什么有梦为马,未来可期。
那年的我还相信“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然后呢,第二年的时候听说其中大部分人都失败了,有老婆孩子的不得已找了门户网站
起早贪黑的工作,虽然累但至少工资还不错,有的跟老领导关系好的回到了国企的怀抱,工资虽然低了很多,但社保公积金都按最高缴纳,前同事想挖他们走的时候只是心动却不行动。
又过了两年,突然传来了那个跑去干金融的哥哥离世的消息,说是上了杠杆,崩了之后直接就跳下去了,一句话没留。单位组织送了花圈,大家都很感慨但斯人已逝。
暑假我还帮一个哥哥去外地办活动,国情原因每天工作结束后就开始酒桌文化,还因为是沿海城市,桌上少不了海鲜。这个哥哥在那之后不久查出了糖尿病,命运也是喜欢专挑一个人下手,也不知道怎么搞的他的脚上就有了一个伤口,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很差,于是住院不久就离开了,我到现在看到他的微信头像都觉得恍惚。
然后我表姐回国,在一大厂9125半年之后既然决然考了GRE回去了,我当时跟她视频觉得她疲惫了好多,问她工作的感觉怎么样,她跟我说就是喘不上气的感觉,我又问真的那么难熬嘛,咱们不是经常熬夜赶论文嘛,她说可这回根本看不到头啊。
当年的她逃的太快了,太决绝了,但凡再撑一撑,几年后拼多多的肺宝会告诉她其实看得到头,要是能再多留几年还能遇到大裁员这个尽头呢。
现在是2022年,再回头看新华字典的这段话:考上清华的超杰毕业后进了达辉被辞退选择跳楼,进了富士康工作的13人日复一日被压榨到投入了死神的怀抱,而我坐进办公室996感觉不到任何希望,我们本该都有光明的未来。
所以你看,年轻人为什么不敢消费了?
拼多多说的很清楚啊,底层的人哪一个不是在拿命换钱呢?
我们虽然年轻,但我们不蠢,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命其实一点都不值钱,唯一值钱的是年轻,我们是在拿年轻换钱。
因为有年轻这个本钱,我们可以更多的熬夜,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在周末也能随叫随到,我们可以靠着一股子精气神在办公室里一遍又一遍地磨那些外行领导一排脑子做出的战略,因为年轻,我甚至经常怀疑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还不够好,是不是应该再努力一些。
可我们怎么可能永远年轻呢?
我们要是永远年轻,那新毕业的1076万大学生又该如何自处呢?
当一个地方奉行35岁退休,劳动法名存实亡,官媒还天天发文教育你不够谦卑努力的时候,如何在毕业后的10年里挣够一生的钱就成了每一个人的命题,而且还是送命题。说的比较极端,但理是这个理,众所周知,当一个人得到了一个难度系统冲破宇宙的任务的时候,他的最佳选择就是什么都不做。
所以没有希望的年轻人,很快就会到35岁的年轻人,还是独生子女父母眼看要退休的年轻人,谁敢继续大手大脚地花钱呢?谁有那个信心,有那个情趣继续用购物满足自己呢?
反正降级就降吧,大家都看开点,只要还是稳中向好,年轻人怎么样都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