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平,焦点网络中级,坚持分享831天,2018年8月2日
心和心性
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别处,这种教法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佛教智慧,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
心有很多层面,其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第一个是凡夫心: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着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基本上他会以一个其他相结合,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等关系。凡夫心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用。
因此,凡夫心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与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概念化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凡夫心不停的改变,也始终受制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上师们把凡夫心比为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
从某个角度来看,凡夫心闪烁不定,执着不停地干预他人的事儿,他的能量都好费在向外投射上。有时候,我把它想成墨西哥的跳豆,或在树枝间不停跳动的猴子,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夫心却有一种错误而迟钝的稳定性,一种沾沾自喜,而自我保护的惰性,一种习气深重,像石头般的冥顽不灵。凡夫心像诡计多端的政客,那么机巧,疑神疑鬼,根本不相信他人。我们就是在这种混乱迷惑,没有规律,反复无常的凡夫心作用下,不停的变化和死亡。
另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也就是心最内在的体性,他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触及的,目前它就隐藏在我们心中,在凡夫心中,被我们急速变化的信念和情绪蒙蔽,就好像一阵强风,可以把云吹走,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广阔的天空。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某种启发也可以让我们揭开,且瞥见这种心性。这些灵光一现固然有许多深度和程度,但每一种深度和程度都可以带来某种了解,意义和自由,因为心性就是了解的基础。请不要误以为心性,只有我们的心才有,事实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我们要一再强调,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
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完全觉悟,并打开了,他的广大智慧,宝藏都可以成为佛陀,佛陀就是彻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已经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