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晚清名臣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曾国藩一生遭遇五次奇耻大辱。可他有所成就也要归因于这五次奇耻大辱。世间事不过有所激有所逼罢了。
早年初入官场的曾国藩,以天下为己任,试图力挽狂澜,救清廷于水火之中。只是性子未免急躁,办事风格更是刚直不弯,对于晚期清廷的腐败臃肿的官场之风尤为不屑。他犹如在海面上肆意航行的船只,使得微波荡漾表面平静的海面波涛汹涌起来。更是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左宗棠就曾经评价他,认为他最大的特点和长处在于忠介。所谓忠,就是忠于国家,至死不渝。所谓介,就是耿直坚定,一生固守真我,不肯因外界环境稍稍折损自己的锋芒。
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对于曾国藩而言无疑就是咸丰七年了,统领湘军的曾国藩受到当地官员的处处排挤,自己又无实权,上书皇帝求权被拒,又逢父亲去世,家中发丧愤然离去。这在家一坐就是一年多,但也正是这一年将曾国藩的人生变得丰满而辽阔。在这期间,曾国藩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要知道有时候决定我们命运的,恰巧就是思维方式。他反思自己,行事过于方刚,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于是他做出了种种努力和改变。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终于在咸丰八年,太平军由衰转盛,皇帝不得已再一次起用曾国藩。这一次曾国藩的亮相,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甚至可以说是曾国藩在官场的一次重生,为他后半生的行事与作为奠定了基础和方向。他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一.注重细节坚持日课
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种话我们都听过,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注重细节一点也不难,难的是养成注重细节的思维习惯。正如张宏杰所说很多事情,从细节出发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很多人的一生都在细节上糊弄过去了,到了大事上,自然拿不出斩钉截铁的力量。曾国藩通过日课将注重细节这件事情量化,把细节转化为容易看见的因素。何谓日课?就是曾国藩每天都写的日记,记录自己白天的行径。
曾国藩喜爱交友,享受社交。曾经几次因为应酬交际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和日修。于是他就在日记里深度分析自己为什么如此热衷交际,哪些饭局应当去哪些应当舍弃。
为了改善自己暴烈的脾气,他有意识的记录自己的所言所感。一次他与同乡郑小珊因一件小事破口大骂,在之后的日课里,他分析原委反省自我,觉得为此失去朋友不值,遂致小珊家致歉。两人终又交好。
除此之外,这些日记不仅曾国藩自己时时翻看,他还把这些日记誊抄发给好友弟兄。请他们对自己进行监督。
若你看过曾国藩的日记一定会惊异于它的细碎、繁琐。一定会感于曾国藩对自己要求的苛刻。他非常善于从琐碎的现实里提取生活的精粹,从他能够接触的资源里搜寻真正有用的东西。换句话说,正是这些苛刻和细碎打磨了曾国藩的性格,成就了日后的自我。
二.修身律己宽厚待人
清朝政府弊病甚多,积重难返。曾国藩在如此市况下还能独善其身,建功立业。你要说他没有什么真本事我是不信的。只是这位成就伟业受人敬仰的两江总督真的资质平平。有一个故事关于曾国藩,流传甚广。少时曾国藩背书直到深夜,家中来了小偷躲在窗下,想等曾国藩睡去好行窃。谁知曾国藩因为没有背诵完久久不睡。站在窗外的小偷忍无可忍破门而入当着曾国藩的面背出了文章。
曾国藩也知道自己平短于才,那就用勤勉去补。他具有那种明知不可,仍以一身霸蛮之气而为之的魄力。只是左宗棠很看不起他,认为二人年岁相当,曾国藩才学比不上自己,凭什么仕途一帆风顺。反观自己屡试不中,只得作为师爷希望能一展宏图大志。所以虽然得到曾国藩的屡次提携,但左宗棠心里并不领情,还多次讥笑讽刺曾国藩。然而曾国藩并未与左宗棠过多计较,还给出了“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如此中肯的评价,足见胸襟啊。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怎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具有怎样的格局。至于曾国藩的格局,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已经给出过很好的答案。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三十岁前是庸人,三十岁后努力做圣人。曾国藩用他的一生去实现他的抱负:修身治国平天下。写这篇文章不过是想告诉大家,别总觉得自己资质不好,就妥妥接受安于现状。有些事情没你想的那么难,不过是克制,勤勉,但跳出舒适的区域,刻意的给自己找麻烦却很难。希望你能有所尝试,以冷静的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的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的意志,征服障碍。最差,也不过是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