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层面】2.注意力:
不要看这篇文章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
这怎么说呢?我们挑战拖延,试图掌控外部世界的有限资源,这个过程叫做时间管理。而时间本质上不可管理,它只会静静的流逝。我们能管理的,只有控制自己内部的精神资源,这就是注意力。
注意力和拖延症的关系在于,注意力决定了你当前关注什么。很多时候,拖延行为仅仅就是因为关注点错误,陷入拖延怪圈而已。
心理学实验上有一个著名的《白熊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实验人员组织了一批受试者,让他们坐在一个空荡的房间里。然后给他们布置任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想什么都行,就是不要想白熊。
然后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做不到完全不想白熊,他们越想忘掉白熊,这个神秘的白熊就越是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尽管这些人在进行这个实验之前根本就不在乎白熊是什么,他们只关心赚钱等一系列自己的事情。
但他们仍然摆脱不掉,为什么?
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的大脑居然不听我们自己使唤?想忘记一个事情,或者说想要不去想一个事情也这么难吗?事实是,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很难。
你的注意力在当前关注什么,你就会想起什么,不管你的思想是决定想它还是不想它。换句话说,某种程度上,注意力能决定“想法”,但是“想法”决定不了注意力。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你可以通过正确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有点像我们第一周说的《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说的是,你想到什么,你就能得到什么,无论这是不是你想要的。这比注意力影响“想法”更进一步,直接决定行为了。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你真正关注的东西,可以影响你的想法和行为。
知道了这一点,再回到拖延症这个问题上来看就容易多了。
我们之所以拖延一个事情,其实是注意力不在这个事情上了。
那这些注意力哪里去了呢?
它被你的原始大脑
认为更重要的其他事情抢走了。
我们的大脑不同区域分工不同,决定我们行为的有三个地方,他们分布在大脑前额皮质的左侧、右侧、和中间靠下的位置。
前额皮质的左侧决定了“我要做”的力量,这部分大脑通常我们称为理性脑。它决定我们要做什么,那些枯燥的,充满压力的事情,都是在这部分力量下完成的。比如说你坚持运动的最后5分钟,就是靠这部分力量驱动的。
前额皮质的右侧是“我不要”的力量,这部分大脑我们经常把它叫做感性脑。它负责克制冲动,当你在开车时听到手机响了,你决定不接电话专心开车,就是它在起作用。
以上两个部分共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做什么
。还有一个区域位于前额皮质中间靠下的位置。这个区域记录我们的目标和欲望,决定我们“
想要什么
”。通常我们把这部分大脑称之为我们的原始大脑:爬行脑。它进化出现的时间最长,影响力也最大,所以它决定我们最底层的“欲望”
。同时也掌管着我们的注意力、使命、愿景。当其他两个部分,理性脑和感性脑的两种力量“我要做”和“我不要”都陷入混乱的时候,就像昨天说的猴子和理智在打架。这个时候我们的爬行脑仍然知道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所谓的精神力、注意力,其实都是源自这部分大脑的力量。
理解了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不难发现,负责掌管注意力的原始爬行脑比其他两部分前额皮质的大脑都要强大。当你试图不去想白熊的时候,真正注意到白熊的就是你的爬行脑,这个时候无论你的理性脑和感性脑如何想要摆脱白熊,它都会始终停留在你的脑海里。
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呢?当然有办法。
我们回到拖延这个行为上,在注意力层面,它就是一个因为错误的关注点造成的行为拖延。想要改变这个拖延行为,其实也很简单:把注意力重新放回这个应该去干的事情上。
这里就是重点了:怎么把注意力放回那个最应该去做的事情上呢?
再次回想“白熊实验”,真正的问题往往就卡在这里,我们越是不想拖延,就越容易拖延。
我们每次在需要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理性脑会说:“开始做这个重要的事情吧”。而感性脑则会跳出来说:“不要着急,好好准备一下,你现在还没准备好呢”。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力开始转移,你开始想:我应该“准备”些什么呢?
别忘了,你的理性脑多数情况下是抢不过原始的爬行脑的,当你开始关注:你该"准备"
些什么?这个偏离原来方向的问题的时候,就是你的爬行脑在思考你想要什么,也就是你本能的欲求是什么。
这个时候你的本能会告诉你:“你现在应该喝杯水,顺便去查一下资料”。然后感性脑继续说:“是啊,我们不能口渴着处理重要的问题”。这个时候你就决定去倒水了,然后重新坐下。继续上一个循环。这次你决定去百度查一些相关资料,结果被几个新闻吸引,一刷一早上过去了。
重新把注意力拉回到当前需要关注的这个事情上,不要被那些琐碎无用的事情牵着鼻子走,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拉回注意力,有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开始做”
,先做一个必要的,但是很小的行为,然后顺着这个行为做下去,就可以成功拉回注意力,然后越来越专注的去做这个事情。
就像我们不仅是开心了才会笑,刻意的挤出微笑的表情也会让自己变的开心一样。我们的行为和注意力是双向影响的,注意力决定行为,行为也会影响注意力
。
之所以“去做”
这个行为倡导这么常见,是因为它真的能解决很多没有必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集中在“只想不做”的程度,因为多数事情,想想都是困难,做了才能看到出路。
关于如何“开始做”,我会在本周的最后一篇:“神奇的登门槛效应”,这篇文章里面详细介绍。
总结今天的主题,就是了解注意力,通过“行为”拉回注意力。在需要开始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不要去想别的,不要倒水、不要查资料,不要翻手机。你只需要开始打开文稿,写下第一句话:今天我们要聊的主题是“注意力”。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