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一个人是否成长,用最通俗的办法来判断,
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活明白了,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个判断,活明白的人,和那些活得很盲目的人,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区别,
活明白的人,自己看懂自己,活的糊涂的人,只能从别人的眼光里看到自己的模样。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是看他能不能准确的看清自己的现状,
然后改变,然后提升,然后不断的优化自己,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而那些很幼稚的人,往往看不透自己,
所以这些人就容易陷入一个怪圈:
要么,他们活成了别人指点之后的模样,
要么,他们活成了自己无法接受的模样。
看待别人的眼光时,有些人理解的很极端,
在乎的特别在乎,不在乎的直接我行我素,
那么别人的眼光究竟有什么意义,其实还是在于效果,
对自己的效果。
比如低素质行为引来的鄙视和不满,这是一种提醒,
尤其是善意的提醒,往往源自于对低素质行为的抗议,
这种时候,他人眼光的价值,起到的是警示作用:
有人说,低素质的人根本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但其实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那些低素质者往往非常容易因他人的提醒而恼羞成怒,做出冲动的,甚至是荒唐的事情,比如最近几年在高铁上的低素质行为的效果便是如此,其实这些低素质的人往往比别人更敏感,但是因为其素质的低劣无法让其放弃那种习惯于“用低素质行为占别人便宜”的短视行为,这就导致那些看似占了小便宜的人,却在道德和规则问题上,吃了一个大大的,难以挽回的亏。
所以这就揭示了关于他人眼光意义的道理:
其实,无论是在乎与不在乎,都存在一个现实影响的问题,那些真正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人,其实是不在乎那些无价值的批评和偏见,而在乎别人眼光的前提,是自己做的确实不够好,或者说对于他人提醒和督促,用积极的态度去反馈,
换一个易于理解的说法便是: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当然,随着我们成长的步伐逐渐加快,我们开始脱离他人眼光去审视我们人生的价值,无论是对是错,对于外部的影响刺激,开始渐渐呈现出“免疫”的表现,有些人觉得,这是因为自己脸皮厚了,见过的多了就“审美疲劳”了,其实是因为我们开始逐渐驾驭了这个社会的法则,人与人之间的规则,以及调整自己心态的守则,当我们从理解,到驾驭,进而最终利用使其成就更好的自己时,我们便能够用更好的方式去审视自己,而不是用最底层的,看他人眼光的方式去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
做自己,和想要做自己之间,有一条很长的旅途要走,
那些对生命洒脱的表白背后,究竟会承载着怎样的代价,走过这段旅途的人往往不会给你真正的答案,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走过的,只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而对于还未走过的人,他们唯一能做的,不是传授经验,而是传递祝福,
有些路,本就是需要我们摸着黑走下去的,
想走下去,除了适应未知的黑暗,
也要明白,在这黑暗之中的所有恶意,
都无法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