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一生留下9300多首作品,堪称中国古代最为多产的诗人之一。一部《陆放翁全集》,从笔记、纪实到家训、旧闻,乃至家族药方皆流传下来,其内容丰富庞杂,几乎涵盖了南宋生活、军事、经济、农业等各个方面,犹如一部饱含激情的南宋诗史,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间百态。陆游的高产与高寿,在古代都实属罕见。
陆游作品得以大量流传,很大程度上要源于他的小儿子陆子聿,也就是《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必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座右铭。南宋时期,活字印刷技术已然成熟,出版印刷成为文人中的时髦事,陆子聿在严州创办了 “出版社”——钓台书院,将陆游后来的作品几乎一字未删,全部刊刻出版。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短短二十八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为后人揭示了学习的真谛,成为千古传颂的劝学佳作。
从诗歌结构来看,首联“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以古人做学问的态度起笔,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无遗力”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古人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倾尽全力、毫不保留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对古人治学严谨态度的高度赞扬,更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与激励。“少壮工夫老始成”则进一步强调了学习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它告诉我们,学习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在年少时就埋下勤奋的种子,经过岁月的浇灌与沉淀,才能在暮年收获成功的果实。这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阐述积累和坚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颔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也是陆游教育理念的核心体现。前半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直接点明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我们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理论,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间接的、抽象的。如果仅仅满足于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缺乏亲身的实践和体验,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骨髓。后半句“绝知此事要躬行”,则给出了解决之道——实践。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掌握知识的运用方法,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种强调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却能以平实的话语直击人心。陆游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将自己一生的治学经验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如话家常,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易于接受。同时,诗歌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联强调学习要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为颔联阐述实践的重要性做铺垫;颔联则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民族矛盾尖锐。尽管政治局势动荡,但文化领域依旧繁荣,儒家思想主导下,教育备受重视。陆游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受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心怀收复失地的壮志。
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我们既能看到陆游对儿子学习的殷切期望,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深知在那个复杂的时代,唯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而他自己一生的经历,也正是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生动诠释。无论是他渴望投身北伐却壮志难酬,还是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都离不开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和对实践的深刻领悟。
如今,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更应明白,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更要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