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51】
【原文】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译文]
先生说:“本心之外没有物,譬如,我的心中产生了孝敬父母之念头,那么,孝敬父母就为物。”
[解读]
王阳明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心外无物”是心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比较难懂,所以今天单就这句话多做一些分析。
先讲一个例子,王阳明和一位朋友在山间散步,朋友不理解他的心外无物论,指着路边一树花诘问他:“这花在你心内,还是心外?”王阳明回答说:“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你没看这花的时候,这花和你的心都寂然无物,不存在。你来看花的时候,花就分明起来。
每个人都是活在一个自造的世界之中,同样的生活环境,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的外部处境则大为不同,同样的过往经历,从中走过的人们对其认知亦有不同。换句话说,客观事实是一回事,我们看到的客观事实是另一回事。
实际上,在“花树”问答中,阳明并没有否认“花”的存在性或者说自在性,只是说“寂”和“显”(“明白起来”)。你没看花时,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看花时,花即向你显现,而你的心亦借花而显,可以说是同时显现。所以不但心外无物,离物亦无心矣。
“寂”和“显”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人的心就好象黑暗中的一把手电筒,你照到物的时候物即显现出来(手电筒也处于开的状态);你不照的时候物即处于漆黑一团的状态(手电筒也处于关的状态)。
人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心学体系中此语更是意义重大,切中要害。我们的心在多大范围内有所感知,我们的世界就有多大。换句话说,心感知的范围就是我们存在的范围。
假如说,你养了一只小狗,后来小狗生病死了,你会非常伤心。现在想来,每天世间死于各种原因的狗不知有多少,为什么这条狗死了,我们伤心难过呢?因为它已经走进了我们的心中,正如山中之花被王阳明先生看过一样,如此外界之物与我们的心便有了联系,便有了牵挂。人世间的因缘,概莫如是,相识了,走进了彼此的世界,你我就不再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而成了彼此心中唯一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