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定于一尊
[释义]: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有最高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对于秦始皇,历史上的各种评价多如牛毛。
皇帝评价的:“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李世民,
大臣评价的:“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柳宗元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张居正
思想家评价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李贽
史学家评价的:“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吕思勉
可以看出,这些评价基本上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着眼于他统一六国结束战国纷争,实行郡县制奠定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基础。但是几乎没有对嬴政个人品行和素养的涉及,结合《秦始皇本纪》我们可以给嬴政做一个简单的九型人格透视。
(1)活跃程度:嬴政的巡游次数和范围在历史上都位居前列,“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东部西部都留下足迹,远达江浙一带,而且在经历了博浪沙袭击之后,依然“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结果就在这次的出巡中死在沙丘平台。
(2)规律性:嬴政可以说是结合了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和慎到的“势”,深知法家统治规律个中三昧。但是在防范近臣宦官专权,帝位继承安排方面缺乏考虑。
(3)主动性:在嬴政未成年以前,国事大多依靠大臣,尤其是吕不韦处理。成年以后,及时镇压嫪毐反叛,逐步铲除权相吕不韦的势力,继续向东方六国发动进攻,而且所派兵力、攻击频率都达到历代之最。
(4)适应性:从小生于赵国,但归国后君主角色转变极快,能够接受李斯《谏逐客书》观点,放低姿态请教尉缭。
(5)感兴趣的范围:在文学艺术方面,嬴政没有具体表现。他信仰五德终始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非常在乎功名,每次巡游都会刻石颂德。而且屡屡命令方士通好鬼神,寻找长生不死之药。
(6)反应的强度:反应非常激烈,对可能威胁到统治地位的因素毫不留情。嫪毐之乱平定后,“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是月寒冻,有死者。”对待吕不韦的下属,“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彻底断绝吕氏死灰复燃的可能。有一次出游,嬴政从山上望见丞相的随从车马众多,很是不满。近臣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丞相以后就减少了车马数目,嬴政认为是宫中有人泄露了自己的话。经过审问,没有人认罪,干脆就下诏把当时跟随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
(6)心景的素质:“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这句话一针见血。嬴政为人执拗,处事刚毅严厉、刻薄寡恩,很多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他执行力极强,多激进而少怀柔,一条路走到黑。
(8)分心程度:横扫六国前,巩固王位,任用李斯、尉缭,治国理政精力比较集中。秦朝建立后,好大喜功,宠幸赵高,滥用民力,修建豪华奢侈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墓,花费大量财富用于炼丹求仙,分心严重。
(9)专注力范围/持久性:在权力压制和维护形象方面专注非常持久,丝毫不会放松对他人的威势和对自己的一步步神化。但在其他方面几近空白。
李斯在向嬴政建议说“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而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从此开始大规模焚书,以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
当年的礼贤下士逐渐被盲目的自负所取代,嬴政并不清楚,唯我独尊带来的不是分开的黑白,而是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