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农历2024年也即将迎来结尾的时刻!今天想要聊聊家乡的“麦芽糖”。
关于麦芽糖的起源,存在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麦芽糖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在中国古代,麦芽糖被称为“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如“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原的土地肥美,连苦菜都像糖一样甜。这里的“饴”指的就是麦芽糖。战国时期的《书经》中也有“稼穑作甘”的记载,说明这时候的人已经懂得以淀粉制糖的方法。 据史料记载,春秋以后麦芽糖的生产就比较普遍了。中国古代首次详细介绍麦芽糖生产技术的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其中描述的工序从发芽、浸米、蒸米、糖化、过滤、煮饴、搅拌到加工,跟现代的制饴过程大致相同。隋唐时期,麦芽糖生产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人们可以吃到质量上乘的麦芽糖。到了宋朝,麦芽糖已经成为当时的热销零食,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到售卖麦芽糖的小贩的身影。 麦芽糖在中国古代不仅作为食品存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从新》记载,麦芽糖具有“甘温,益气补中健脾,化痰润肺止嗽”的功效。医圣张仲景还用麦芽糖来改善虚损诸疾、中焦脾胃虚寒。 另一种说法认为麦芽糖起源于欧洲。在中世纪时期,麦芽糖就已在食品加工中占据重要地位。当时人们通过麦芽和水制作糖浆,再经过烧煮、过滤和浓缩等工序,最终制得麦芽糖。这一传统制作工艺流传至今,为麦芽糖的独特口感和品质奠定了基础。
不管麦芽糖起源于哪里,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比的甜。听父亲说,祖父在世的时候,祖父会带着他们做麦芽糖,制作流程与《齐民要术》里描述的工序很像。制作麦芽糖的工序极其繁琐,其中,掌握火候非常关键。制成的麦芽糖一般呈现两种颜色:白色和焦黄色。我更偏爱白色的麦芽糖,因为白色的麦芽糖更好爵软,焦黄色的麦芽糖由于熬制的时间较长,很粘牙的。
从我记事起,父亲每年冬天闲下来的时候,都会去一个叫“徐家城”的地方采购麦芽糖,1993年左右,农村的交通并不是很便利,每年“进糖”那天,父亲都是早早出门,徒步走到“徐家城”,然后扛着两大袋子麦芽糖,又徒步返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有一年,父亲的麦芽糖还没扛回家,我和母亲坐在我家北屋炕上产毛线,有一瞬间,我感觉我嘴里有麦芽糖的味道,我对母亲说道:妈妈,我爸的糖还没到家,我嘴里已经有麦芽糖的味道了,好神奇呀!母亲幽默地说:你这好呀,你爸的糖带回来了你就别吃了,反正你已经吃过了!我们都哈哈大笑。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我们的童年去过的非常精彩和甜蜜;即便农村物质匮乏,但父亲和母亲都在尽其所能地给自己的孩子好吃好穿。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更近。没有手机屏幕的阻隔,简单的聊聊天、唠唠嗑,便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虽然物质条件相对简陋,但那份简单、纯粹和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却让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是一段关于成长、关于自然、关于亲情与友情的宝贵时光。
能被一颗麦芽糖甜蜜一个冬天的童年虽一去不复返,但我庆幸我出生于农村,有机会体验那么有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