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泛心论与唯意识模型
(续)
泛心论——认为意识或心(在哲学中,这两个词语是等同的,不像在不二传统中,它们是有区别的)是事物的本质和根本属性——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它在早期希腊哲学中盛行。“泛心论”(panpsychism)一词,来自希腊语“pan-”,意思是“一切事物”或“所有事物”,而“psyche”,意思是“心”或“灵魂”。例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一切事物中都充满了神”。
“一切事物中都充满了神”或“意识是所有事物的基础”这一信念,基于事物的存在。它起始于事物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这就等同于说,屏幕是影像的基础。尽管这似乎是一个真实的说法,但其包含了一个误解,而且,正是在这个微妙的误解中,存在着当代哲学的真正问题。认为屏幕是影像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认为影像有着超乎其价值的存在。这是从影像开始,再到屏幕的反向推理。类似地,说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就是从宇宙开始,再到意识的反向推理。换言之,这就是从唯物主义假设开始,即:有一种叫做宇宙的东西。
如果我们从关于宇宙的假设开始,再试图将意识融入那个模型,那么,我们就会得到经典的泛心论说法,即: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意识,或者更简单地说,宇宙是有意识的。不过,从意识的角度来看,不存在“所有的事物”。从意识的角度来看,只有它自己这个无缝、不可分割、一体、无限的整体。
认为“宇宙是有意识的”,是新时代不二论,正是这一混淆导致了许多人拒绝唯意识模型,否则,他们会对这一模型保持开放。认为宇宙是有意识的,仅仅是唯物主义信念的延伸,即:身体是有意识的。跳蚤没有意识;鱼类没有意识;狗没有意识;树木没有意识;岩石没有意识;人类没有意识;宇宙没有意识。只有意识是有意识的。只有觉知本身在觉知!
“宇宙”(universe)一词,来自于拉丁语“uni-”,意为“一体”,而“versus”,意为“转向”,于是,宇宙的意思是“合而为一;整体”。在我们对所谓宇宙的体验中,什么是整体,一体,不可分割的?唯有意识!我们所知的、关于宇宙的一切都包含着事物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体验中唯一具有一体性、不可分割和整体性的因子是意识本身,或自我觉知本身。宇宙不是有意识的;意识就是宇宙!
事实上,科学家们越是探究宇宙,他们的发现就越少。他们越是探究物质,物质看起来就越不像物质。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在客体化体验中探究物质。科学迟早会认识到,意识正是他们在客体化知识和体验中所寻求的实相。
如果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关于现实的模型,那么,我们必须从首要法则开始。在所有体验中的原初因子是什么?意识!在意识以外的任何事物上建立理论,就是在流沙上建房子。不管房子建造得多好,由于其基础根本没有实质性,所以,它迟早会倒塌。
认为意识是宇宙的基础,赋予了宇宙太多的存在性。宇宙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它并不因为它自身的独立真实性而从意识中“脱胎成形”。只有意识真正存在。宇宙的表相性存在,正是意识本身——不可分割、自我觉知的存在——通过有限之心的活动而被折射。宇宙从意识中借来其表面存在性,就像电影中的风景从真实且唯一的屏幕中借来其表面真实性一样。
***
当意识透过有限之心的棱镜来观看时,其自身就呈现为物质。有限之心一直都知道二元性中的体验,亦即:主-客体关系中的体验,所以,客体必须以一种截然不同于主体的方式呈现。没有这种截然不同,就不可能有显现(现象界)。换言之,显现必须呈现为某种不同于意识的东西。为了从意识中区分出来,显现必须具有意识所不具有的属性。意识是透明的、空无的、没有客体性、无形的。因此,显现必须看起来是坚实的、充满的、客体化的、有形的。所以,我们梦中的岩石和树看起来是坚实的。
我们相信宇宙作为一个客体而存在,其原因是,我们相信自我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也就是说,相信一个外在宇宙的存在,是基于我们的这一信念:我们的自我,所有体验中的认知因子,生活在身体中,是身体的一个属性。建立唯物主义及其延伸泛心论之基础的流沙,正是我们对自身的信念,即:我们是短暂的、有限的心或实体,生活在身体中,共享着身体的命运和限制。
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屈从于主导我们世界文化的唯物主义假设,还有那些走近唯意识模型,并提出泛心论作为意识难题答案的人,他们永远也不会找到问题的答案,除非他们发现关于他们自身的终极本性,也就是说,除非他们发现心的本性。
心所认知的一切,都与其对自身的认知相一致。只要我们从这个信念开始,即:“我,身体”在觉知体验,我们就是在以一个错误的前提进行我们的探究。我们随后的所有发现,都会或多或少包含这个根本错误,它会微妙地隐藏在我们的发现中。唯物主义和泛心论都是从事物开始的,再从那里到意识。这两种方法都试图把新的认识移植到旧的模式上;他们把新酒放进旧皮囊里。我们必须从这个领悟开始,即:只有觉知本身在觉知。只有意识是有意识的。
虽然泛心论者的观点可能是对主流唯物主义范式的一种受欢迎和必要的入侵,但我认为,它迟早必须被抛弃。当然,新的范式不是一夜之间诞生的。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薛定谔(Albert Einstein, Max Planck, Niels Bohr, Erwin Schrödinger)等人,首次提出观察者可能影响被观察者,开启了关于意识与物质关系的争论。虽然这场争论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陷入了衰退,但它正在享受着某种复兴的喜悦。
泛心论是一块垫脚石,有希望的是,它至少带来了一个新的范式,在这个范式中,我们的宇宙模型从意识本身开始,并建立在意识本身之上。我们的文化迟早要从唯物论的梦中醒来,而泛心论是唯物论的一个微妙延伸,并在其应有的位置上建立起意识,使之成为一切似乎存在之物的绝对实相。宇宙就是意识本身:一个无缝的、不可分割的、自我觉知的整体,其中没有任何部分、客体、实体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