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 平常来说就是必须品,它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人们对它的需求几乎不变。
如果存在刚需,那可能就是维持人的最低水平的自然生存。只要超过这个水平,所谓的刚需马上就不见了,代之以形形色色的比较和权衡。
例如: 电影《1942》描述了上个世纪中国的一场大饥荒,其中有个小伙子好不容易找到一小包饼干 马上就跑去找他那个心爱的姑娘说: 我要不分你一半,你让我亲热一下,你看 人都奄奄待毙了还琢磨这个,他还在肉体的片刻欢愉和自己活下去之间做比较和权衡。 那你可能说这是电影,是虚构的,或者极端的想 那个小伙子就算把饼干留给自己也未必能活下去啊。
那好,我们来看看现实中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地沟油。人们为什么明知可能有任买来吃呢?因为,便宜嘛、好吃嘛。在便宜好吃和吃地沟油身体不安全之间,其实每一个人都在权衡。政府其实也面对这样的权衡,为了全民健康,是不是可以彻底禁绝地沟油。可以,不过其成本高到不像话,你衡不能派每一个公务员站到每个餐馆的后厨看着吧,而且这么多公务员也可能出现腐败问题,这样国家的行政成本会感到什么程度呢。
那穷人的需求总该是刚需了吧,因为穷人没钱啊,他提出来的一个需求就是无法缩减的。例如: 城市出行,穷人没钱 他只能坐公交和地铁 对吧,但穷人也得上班 买菜 接孩子,你说这样的需求怎么缩减。实践给你答案,2010年广州市举办亚运会,到时市政府不知怎么想的,宣布亚运会期间广州的地铁全部免费。
结果第二天 地铁人流量暴涨一倍,导致地铁根本没法坐而且极容易出安全事故。那市政府赶紧叫停收回成命,说这两天还得卖票,只不过票钱将来想办法补贴回给大家,结果第二天怎么样? 人流量 唰 就落回来了。那请问这是刚需吗? 怎么有这么大的需求量波动呢!涨价又没有涨多少,只不过是恢复了正常票价。 北京2015年发生的一个例子,也是涨了一次地铁票价。原来多少专家在那喊不能涨 刚需啊 涨价没有用,结果涨价当天整个北京市地铁的人流量应声而落80万 占10%。请问这10%的需求,它怎么就变成了非刚需的需求呢? 说到这,你可能会跟我抬杠了啊:“你就会欺负穷人,甭管怎么着 被挤出去的那部分穷人 他就是刚需,只不过他没钱 坐不起了而已。” 诶!还真不见得是这个情况。我们注意到刚才广州市政府讲的“我在此期间收的票价,将来补贴回去”。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是一个穷人,现在你因为坐不起这个地铁了 你决定不坐了。市政府说: 好,我把票价以现金的方式补贴给你。请问会发生什么? 当然会有一部分人拿着这钱坐地铁了,但是我相信 绝大部分的穷人如果拿到这笔钱,他会派其他的用场,你信还是不信。
再穷还穷得过杨白劳吗!他老人家回家过年也得琢磨啊,我兜里挣下的这点钱,到底是路上多吃一口馒头呢,还是给喜儿多买一根红头绳呢。你看,这里面依然是权衡和选择的问题,哪有什么刚需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