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书千篆而后能篆,读千赋而后能赋,晓千剑而后识器,理论永远是理论,只有真的去实践了,才会有切身的体会。
我喜欢篆书之美,喜欢篆书中丰富的信息,喜欢篆书古老的味道,喜欢写篆时候笔笔中锋,喜欢篆书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运笔,有点像中国人的性格。
看了好多理论也很少动笔,偶然的机会看到长卷千字文,突然有了从这里开始的想法。
第一卷写了好久,总是不得法,笔画粗细也不均匀,墨也一会干一会湿,看着那样的状态有点小失望,但是还是告诉自己没关系,慢慢来。
想起蔡邕笔论中说,夫书,默坐静思,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
试着去体会那种感觉,逐渐的静下心来,只关注手上这一个字,也不用去想十二米什么时候写完,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写,慢慢的发现,笔画越来越均匀了,安静写字,收获的可不仅是手上技法的提升,而是人的性情会发生变化,感觉自己明显安静多了,遇到事情冷静了,也不容易为小事着急上火了,语速也慢的多了,不知不觉完成了第二卷,第三卷,一直到第八卷,从最初的关注技能到逐渐的理解韵文中的典故故事。
千字文是一部千古奇文,是汉武帝梁萧为了教育皇子,让大臣周兴嗣做的韵文,取的是王羲之书法中不重复的一千个汉字,四字一句编成韵文,也就是每一句结尾都要合辙押韵,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晨宿列张(黄,荒,张)诸如此类,读起来朗朗上口,除了押韵,每四个字还都是有典故或者有意义的。所以可是不能轻看了这一千个汉字,越读越有味道,越会感叹古人的博学多识,所谓文人腹中五车书,也不算夸张。据说周兴嗣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完成了千字文编写,也一夜之间白了头。
就这么读着,写着,竟然想更多了解千字文,于是又开始每天诵读千字文讲记,把每一句中内含的典故都了解一遍,感慨古人一本幼童启蒙教材,竟然如此丰富有内涵,我也见识过我们现代人编的识字教材,也是四字一句的,但是随便举例,就会觉得俗不可耐了,什么台湾收复,试管婴儿等等诸如此类,还有那些个寡淡无味的教材,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的,聪明孩儿都能教笨了!
持续不断的写下去,从自己喜欢的入口,走进自己想去的殿堂,没有人喜欢天天受挫,没有人喜欢每天被打击,无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被鼓励和肯定中越来越坚定的爱上读书,写作或绘画的。所以古人的因材施教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爱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就教什么,不像现在,研究生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的人很多,这就是当今教育的失败之处。
在培养爱好方面还是宁少勿多,所谓得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