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临之际,你是不是想到了粽子?龙舟?屈原?汨罗江?还想到了《离骚》?
要是《离骚》都能被你想到,那高中的语文课上一定没有打盹。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世人皆知,端午佳节,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可是,你知道吗?连屈原自己都会庆祝端午节!
先说说为什么大家觉得端午节会和屈原联系在一起。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是领导阶层里的骨干成员。为了推行变法改革得罪了贵族利益,被流放。
后来楚怀王死于秦国后,又被波及再次流放。
直到公元前278年,秦王派白起攻克楚国郢都,楚顷襄王和贵族落荒而逃。
屈原陷入极度苦闷、绝望之中,于同年农历五月五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有的倒雄黄酒想灌醉水兽。
这就有了粽子、龙舟、雄黄酒一类的端午佳话。
那为什么说端午节本和屈原没有关系呢?这得从一个“节——气”说起。
夏至。
先秦的时候,百姓们并没有很多娱乐项目,他们多以种地为生。
但既然是靠天生活,百姓们对太阳、天象就格外关注。
后来发现,夏天中的一天白昼格外长,夜晚格外短,这就有了“夏至”之词的说法。
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夏至这一天也被称为“阳顶天”。
在那个时候百姓们都是很信奉拜神的,于是想出了一种祭祀物品用来祭拜上天——牛角状的角黍。
米是黍,属阳;叶子是箬(Ruo)叶,属阴。寓意阴阳调和。
是不是觉得和我们今天的粽子很相似?
大家知道,夏至那一天每年是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正好也是农历的五月当月中。
那时的天气,一个字形容:热;两个字形容:热死;三个字形容:活不了。
而天气又潮又热的情况下就会滋养细菌,人们自然非常容易生病。
那个时候医疗条件不好,不像当代技术发达,死亡率就比现在高很多。所以人们就把农历五月当成是毒月。
五月初五呢,就是毒月里面的毒日。
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吧。为了防虫防病,百姓们还是想到了一些对策。
用香草洗澡、携带香囊、喝雄黄酒、挂菖蒲。
这些东西,有个特点:味重。蛇虫自然就近不了身。
伴随我们这一代长大的《新白娘子传奇》里,许仙也是用雄黄酒才看到了白素贞的真身。
为了这一天,忙活了这么久,准备了这些个重口味的应对之策,不得想个名字嘛。
于是,端午,就出来了。
端,就是开始、初始的意思。午,也是五的通假字。所以,端午就意味着初五。
后来,大家就开始在端午节吃角黍,夏至就渐渐不吃了。
后来的角黍,开始使用糯米,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粽子。
所以你看,粽子的出现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完全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百姓们求生所用啊~
而除了屈原,还有很多人的故事都跟端午这天有关,比如:伍子胥、介子推、越王勾践、曹娥等。
端午节就慢慢变成人们记忆中那个纪念先人的日子。
不管怎样,在每个假日里,都希望你能有所爱之人陪伴左右。
愿,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