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是从研究-两种结果对比-得出结论-薛定谔的猫理论-提出观点#决定人们不同反应的是不确定性因素#-实例论证。由此引出观点,不确定性是我们产生困扰的主要原因。
作者借由研究的两种不同结果来开题。由于成绩这个具体变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这个研究还是有其他可能性的,并不能排除有些学生的想法是不管成绩直接考完就去旅游,放松一下心情。这个研究只是突出了成绩对于学生的影响,适用条件是学生会将成绩当作不确定性因素。
从薛定谔的猫理论来看,猫在箱子里的状态是不确定因素。只有揭开盖子才能知道猫是死是活。但其实从量子理论角度来看,猫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作者用这个理论来进行论证的话,缺少了对于中间状态的解释。有没有一种情况是不确定因素处于中间状态,而且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影响呢?或者我们本身连想要揭开盖子的想法都没有,那不确定因素对我们还有影响吗?但不可否认的是处在不同状态时候的我们对于不确定因素的认知是不同的。大多数时候,不确定因素对于我们的影响还是极为巨大的。
到了实例论证,是否辞职是具体变量,而是否有能力胜任现在的职业是不确定因素。胜任与不胜任是相对变量。如果胜任,辞职就是理所应当。如果不胜任,那要走也是不留遗憾。那究其根本就是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不够。所以能力才会成为不确定因素。如果对于自身的能力有着明确的定位,能力对于是否辞职的影响就会微乎其微。如果变量没有成为不确定性因素的话,成为困扰的概率就会很低。
薛定谔的猫理论中的不确定状态,与哥本哈根解释中的每个现象都要用特定的术语来描述的观点完全相反。一个是不确定性,既死又活违背了客观规律,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而另一个则是确定性,始终遵循着实用主义。但它们都是量子理论下对于现象的解释,只是角度不同。
举个最小的例子,当我们在订购车票的时候,买什么时候的票就是一个具体变量,但它并不是不确定因素。背后的不确定因素是我买了车票,到时候我能不能顺利上车?如果我可以,那就买这个点的车票。如果我不可以,那我就不买了。所以这个不确定性因素成为了我们每次买车票的最大困扰。
那应该如何减少变量到不确定性因素的转变呢?在我看来,变量到不确定性因素的转变更多是因为我们对于导致变量产生的原因认知不够。这时应该通过反复追问反思找出背后真正的不确定因素,并对症下药。就比如我要买车票的时候,要根据我的日程来确定,还要计算工作交接的时间,整理行李的时间和通勤时间。最终确定买的是哪天哪个时间段的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