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
自卑。
当如何?
超越。
《自卑与超越》,一本从大佬那里借来的书,很好看。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读的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著作。但是《乌合之众》是真的乌合之众。专业术语太多难以消化,书中的观点并无突出之处,文中的知识点基本上都在这些年的历史中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它是一部经典,但那只是对于专业人士而言的。所以我看了一部分之后就把它放到一边去了,不值得我为之花费时间和精力。
而《自卑与超越》,我很认真的看完了。这是个体心理学与大众心理学两个领域的名著,或许我真的就是个自私的人,相对于大众心理,对自己个体更有用的才更让我青睐。
在开始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之前,不得不吐槽几句。《乌合之众》是写大众心理,《自卑与超越》写的是个体心理。但是个人感觉《乌合之众》在大众心理上的造诣还不一定有《自卑与超越》高。
再者,《自卑与超越》的定位是个体心理学,但是它讲的全是人的社会化感受。它的个体是社会化下的个体,而不是一般认知中的个体,所以他这个“个体心理学派”的定位我感觉是有问题的。而且从现在来看,《自卑与超越》明显是属于教育心理学,而不是“个体心理学”。
不过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有点膨胀了。一个连女朋友都没有的人,现在连这种教育孩子的书都敢看了,真的没点逼数。
《自卑与超越》目录:生命的意义、思想和身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极其预防、工作的问题、个体和社会、爱情和婚姻。
不得不再次吐槽一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真的是圣人心肠。但从个人感受上来说,我并不喜欢。虽然吸收他这本书的知识,但我并不认同他的一些观点。阿德勒过于强调“社会化感受”的重要性,从而有些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发展。他认为一切坏孩子都是他人教导不力的结果。但是有些孩子他就是要变坏,你能有什么办法。
开篇第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世间的每一个家庭,希望其家人能通过这本书更好地了解自己。”
正好我之前看过一本书,叫《父母不知道的教育》。这两本书无论是内容、立场、观点、目的等,基本一致。所以我觉得把《自卑与超越》放入教育心理学更为精确。
第一章: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一向是哲学问题,形而上的终极问题。阿德勒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化感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奉献与合作,要关心全人类的发展,努力发展全社会的利益。
这么高尚的思想对于我这种人来说,等于是和尚念经,我不听我不听。
对于个体心理,阿德勒认为决定人性格的是儿时的经历,尤其是五岁以前的经历。虽然五岁以前的经历个体一般不会有太多的记忆,但是到了五岁时,孩子便会形成一种统一而且成型的行为特征,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完成使命的行为方式。
所以对人性格的影响性因素是儿时的经历,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个体对于自己儿时的经历的解读。一旦孩子在儿时经历很多痛苦,同时他解读出的是:“生命是不公平的,这个世界对我不好,那我为什么要善待它呢?”如此,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性格已经一目了然。而精神病理学也正是依据这个原理。
第二章:思想和身体。究竟是思想控制身体还是身体控制思想,这不单是哲学问题,更是心理学问题、生物学问题、医学问题等等。思想指挥身体去行动,身体决定大脑拥有什么样的思想,比如腿瘸的人的思想就是想走路,或者自怨自艾。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个体心理学看来,身体上出的差错是心理上在追求安全感选择了错误的途径而导致的。比如一个盗贼窃取他人财物,这个盗贼的目的是让自己变得富有,通过拥有更多的东西来获得安全感。所以说我们没有必要去谴责他们的目的,只是他们选择的方式方法不正确。而阿德勒将这些误入歧途的人的错都归结于他人的教育失误。虽然事实可能确实如此,但是有些为犯错者开脱的弊病。
第三章:自卑感与优越感。“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个名词现在已经世人皆晓。自卑情结源自人觉得自己没办法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源自于他们的努力程度不够、活动范围不足。而且,往往优越感的背后,其实是自卑感。尤其是那些各种“秀”的,往往越是秀什么越是缺什么,或者说是源自于缺什么。所以说秀恩爱的要么就是其实不爱,要么就是从小缺爱。哈哈,强行为了让单身狗好受一些。
自卑感并不纯粹是坏事,这种感受是人类境况得以改善的根源。比如只有人类认识到自己的愚昧,科学才有可能取得进步。所以说如何正确处理自卑与优越,是个体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第四章:早期的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不会与其生活方式背道而驰的,反之亦然。个体的早期记忆虽然多是“隐性记忆”,但是早期记忆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心理学洞悉人心的一个点就在于心理学可以通过人讲故事的方式、手势、姿态、表情等,去判断一个人的早期记忆。可以看出个体在儿童时期是被娇纵还是被忽视,他们的合作能力是否受过良好的培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有怎样的解读等等,从而了解个体的性格,然后洞悉人心也就不稀奇了。
第五章:梦。关于“梦”的研究不少,我所知道的两本书一本是《周公解梦》,一本是《梦的解析》。从阿德勒的角度来说,解梦本身是一件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弗洛伊德认为梦境中所包含的意义能够得到科学的解读,这个观点和上述的两本书差不多。但实际上在解读的时候,往往并不科学,所以解梦之说是不大可信的。
阿德勒认为梦的作用是加固个体的生活方式。虽然梦可能会并不记得,或者记住的梦也只是杂乱无章的一些事件,理不出丝毫的线索。但是,往往是在生活中有困难时才会做梦。做梦是为了将一些我们不太确定的应对困难的方法进行加固或者摒弃。
做梦的起因一个是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有就是个体为了逃避现实,只能到梦境中寻求慰藉。我们会通过梦境来愚弄自己,自己陶醉,自我催眠,甚至是一种自我欺骗。
阿德勒也承认,解梦之说存在一定的科学性。梦境中的很多因素确实代表着固定的东西,比如梦中的自己会飞行的时候,一般是个体心中的想要自由的念头。
而真正理性的、有明确计划的人是不做梦的,或者极少做梦。这个结果反过来用就是,如果你想要优质的睡眠,不想被梦打扰休息,那就做一个理性的、有明确计划的人。
第六章:家庭影响。这一章是这本书比较暗黑的地方,细思极恐。本来看《父母不知道的教育》的时候还能接受,教育子女虽然是繁琐、辛苦的工作,但是至少不会太让人害怕。而这一章的内容,有些本就不想生育的人看见之后搞不好直接去做绝育手术了。我自认心态还算积极,但是看了这一章之后我感觉养孩子真的太可怕了。
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就是你一个不小心,孩子自己喝水被呛到了,然后他就认为是这个世界在伤害他,从而产生各种阴暗的心理,导致步入歧途。他必然存在夸大其辞的问题,但是并非言之无理。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我就不说了,不想再提,最好尽早忘记。
第七章:学校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和延伸,所有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同样会出现,而且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很多问题学生将家庭遗留的教育问题带到学校,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还有些学生是在家是个乖宝宝,但是在学校里无恶不作;有些可能是在学校是个乖宝宝,在家是个混世魔王。这些问题学生都属于个体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是个体心理学的意义所在。所以阿德勒向政府建议,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同时给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所以现代学校里面的心理咨询以及教育心理学等制度,大多源于这里。所以说个体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之间不清不楚的。
啊,快累死了。真没想到会有这么长啊,哭。接下来随便两句话带过算了,嘿嘿……
第八章:青春期。关于青春期的研究可谓是数不胜数,各家的研究成果差别并不大。而阿德勒对青春期的研究与现今教育心理学上的青春期基本没什么差别,都是孩子在身体飞速成长的同时带来的心理膨胀。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身体成长带来力量上的强大让他们产生一种可以与父母对抗的感觉,于是他们通常采用与父母对抗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眼里,青春期等于叛逆期的现象。
第九章:犯罪及其预防。前面我就吐槽过,阿德勒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所有人都是好人,所有变成坏人的人都是因为他人的教育不力,都是他人的过错。关于犯罪的预防,就是在个体五岁之前的这段时间,对其好好教育,让个体形成正确的三观。
不过我认为,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有些人生来就是当罪犯的料。就是父母再好,学识再渊博、家境再殷实、对孩子再用心,教出来的也不一定是什么好孩子。所以说,有些人本来就活该遭罪,其他人没必要为这些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第十章:工作的问题。其实就是社会化感受的问题,在工作中要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感受,做好自己的社会分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一章:个体和社会。同样是社会化感受的问题,首先要做好自己,然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与他人和谐共处,大家互相帮助,共同为社会进步努力,共建和谐社会。
十二章:爱情和婚姻。照样是社会化感受的问题,主要是夫妻之间与另一半的合作,关于生活、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等问题进行分工合作,把“夫妻”理解成一种工作关系来处理。而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出于情感、效率、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等等方面的原因,最终建立一夫一妻制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可以参考《疯狂人类进化史》。夫妻之间的相处同样要遵循社会化感受原则,要多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奉献。
搞定收工。
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