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参与了课题研究网课第一讲的学习,幽默风趣的胡老师成为了这堂课的 “灵魂人物”,她以 “课题研究的选题” 为核心,细致讲解了如何借助 AI 初步拟定课题名称,整堂课干货满满,让我收获颇丰,也已计划在十一假期重新回看回放,深入消化所学内容。
从日常教学问题到规范课题,胡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揭开了一线教师选题思路的神秘面纱。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我们时常会陷入各种困惑:就像我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句子或段落的仿写能力对学生至关重要,但很多学生的仿写却始终局限于老师给出的例子,难以跳出框架进行创新,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仿写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亟待解决的难题;此外,二年级的孩子本应是乐于表达、敢于分享想法的年纪,可在口语交际课上,多数学生却总是沉默不语,不愿或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有小部分学生能主动发表意见,怎样激发这部分学生的表达意愿、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样让我倍感棘手。
针对这些常见的教学困境,胡老师提出,我们需要对这些实际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分析,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价值的核心议题,并给出了清晰的输出结构建议。同时,她还结合自己负责的课题案例,通过与我们实时互动的方式,一步步演示了从教学问题到研究课题的转化过程。虽然目前我对这个转化过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但至少在心中建立起了清晰的概念框架,也知道接下来可以借助技术支持,初步拟定课题名称。之后,再对初拟的课题进行全面分析与筛选,围绕 “问题聚焦、前沿视角、对象明确、表述凝炼” 这四个理想选题方向反复打磨,最终确定合适的课题名称,最后还需通过印证问题进一步修正名称,确保课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回想过去,我和身边的同事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对课题名称的拟定往往显得过于简单粗糙,缺乏严谨的思考与打磨。上学期,我还曾满怀热情地计划尝试申报省级课题,如今对比胡老师讲解的选题方法,单从课题名称拟定这一项,就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与专业水准的差距。不过我也坚信,只要跟着胡老师认真学完这门课程,未来我对课题研究一定会有全新的认知与理解。曾经在我们眼中困难重重、无从下手的课题研究,在经验丰富的胡老师看来或许只是 “小菜一碟”,而我也期待着在她的指引下,逐步攻克课题研究中的难关,让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十一假期的回放学习,我已经做好了详细的规划:打算一边对照课堂笔记,一边梳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仿写创新、口语表达等问题,试着按照胡老师教的方法,先对问题进行系统分类,再尝试借助 AI 工具初步拟定课题名称。后续我还会将自己拟定的课题名称与同事分享交流,参考他们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也会及时记录下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等待在后续课程中向胡老师请教。我相信,每一次认真的学习与实践,都是向专业成长迈出的坚实一步,未来我不仅要把课题研究做好,更要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习难题,让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