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起行囊,我汇入人流。太阳已经完全升起,隐山轮廓分明地耸立着,湖泊在西边闪着粼粼波光。白昼的倾城明亮而热情,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
但我知道,在某个明天凌晨,我会再次早起,走进深蓝色的巷道,等待天地界限模糊的时刻,聆听那份寂静中的心跳,不是要寻找那个消失的“我”,而是为了确认,她始终在那里,在蓝色与光明交替的缝隙间,安静地等待着每一次重逢。
而此刻,我是一个在倾城旅行的人,正埋首于一碗绿豆稀饭中,品尝着生活的粗粝与香滑。舌尖上,豆香混合着荞麦的微苦,正如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单一的味道。
阳光彻底照亮了古城,远处传来了三轮车的铃铛声,有鸟儿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翅膀划破空气的声音清晰可闻。我调整了一下背包肩带,向着预定好的民宿方向走去。
每一步都踩在实实在在的青石板上,发出笃笃的声响。这声音告诉我,无论遇见多少个自己,最终的落脚点,永远在此刻,此地,此身。
而倾城的奇妙之处,或许就在于它容纳了所有版本的我们:蓝色的与白色的,寂静的与喧嚣的,迷失的与确定的。就像隐山怀抱群峰,湖泊容纳溪流,这片土地天生懂得,人的灵魂需要多重维度才能自由呼吸。
转过一个弯,民宿的招牌出现在眼前。院门果然挂着钥匙,铁钩已经生锈,但被摸得发亮。推开门的瞬间,一株高大的山茶花映入眼帘,露珠在叶片上闪闪发光。
我想起杨姐的话:“这么多你,怎么可能都塞回一个身体里?”
不禁微笑起来。也许不必塞回去,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倾城,学习这片山水包容的智慧,让每一个自己都有安放之处。在那深蓝色的时刻飘浮的,在白日喧嚣中行走的,在绿豆稀饭里品尝生活的,都是真实的我,只是在不同时刻,不同光线下,显现不同的侧面。
取出手机,我给工作室助理发了条消息:“假期延长三天,帮我取消下周的所有预约。”
然后,我走进院子,轻轻带上门,将渐沸的人声关在外面。茶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二楼的客房窗子开着,白色窗帘被风吹得轻轻飘动。
有那么一刹那,我仿佛又回到了凌晨的巷道,深蓝色的天光下,听见自己有力的心跳。但这次,我没有感到另一个自我的抽离,而是感到所有的我,过去的,现在的,可能的,都安然共处于这颗跳动的心脏之中。
天地依然开阔,隐山依旧沉默,而我不再是孤独一人。无数个我组成了一支小小的队伍,正要开始探索这座古城,这片山水,这段突如其来的假期。
第一个目的地:那间挂着红色灯笼的小饭馆,明天凌晨,我想去尝尝他们的荞麦豆浆,听听杨姐说说更多关于蓝色时刻的故事。
也许我会告诉她,另一个我并没有不知所踪,她只是融入了更多可能性中,就像湖泊融入天空,晨光融入夜色,豆香融入舌尖。
在倾城,一切界限都变得模糊,而这正是它最迷人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