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7
今天看书,有一节是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的。女儿正值青春期,结合自己的经历,颇为认同。
作者认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身份认同。为什么寻找身份认同会成为青春期最主要的发展课题呢?因为青春期本身充满了矛盾,是一个断裂的过渡时期。在生理上,处于青春期的人要面对陌生的、逐渐成熟的身体和强烈却羞于启齿的性欲。在家庭关系上,他们一方面还依赖着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另一方面开始尝试脱离家庭,为自己争取独立的空间。在社会上,他们一方面开始参与社会,另一方面其实对社会一无所知。
青春期是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自我中有很多新的部分会冒出来。要整理出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变得分外困难。可是,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初步的答案,孩子才能真正参与到成人社会中,否则就会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在这个阶段,阻碍我们发展的障碍,是我们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以及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
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自我。有一个比喻很形象,说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就像生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受到别人的关注和评论。一方面,他们很在意自己的容貌、才能,想要变得更好;另一方面,他们对这种“在意”本身又带着某种羞愧。
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才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拼凑出自我的形象和概念。越是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自我的形象就越执着。
这种假想的聚光灯下的生活压力,会带来两种典型的反应。
一种反应是对社会标准非常顺从。既然别人的评价很重要,那我就按别人的评价来;既然人觉得成绩好很重要,那我就努力学;既然别人觉得金融专业好,那我就去学金融专业。他人的评价就是自我价值的标准,也是选择的标准。如果我得到了别人的赞扬,我就很骄傲;如果得不到,我就很自卑。可是,顺从他人的评价,是无法发展出坚实的同一性的,只会把自己变成特别听话的孩子。
另一种反应是对社会标准非常反抗。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反抗父母来宣示自己合法的成人身份的。父母觉得应该好好学习,我偏不学;父母要我循规蹈矩,我偏不听话。这些反抗“大人世界”的人会聚在一起,相互取暖,形成-些奇特的青春期的亚文化。成人越是批判这种亚文化,越是表示看不惯,就越增强了这种亚文化的生命力。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人就是想要通过坚持特立独行,来告诉成人“我与你不同”,从而确认 “我是谁”。
一个人获得身份认同的标志,就是对自己负责以及学会容纳矛盾。首先,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能逐渐发现自己的某些才能,并获得信心;其次,他能有一位好的榜样;再次,有一群价值观相似、能够包容他自我探索的同伴。这都是建立身份认同的条件。获得了稳定的身份认同以后,他就不会过度地关注自我,过度在乎别人的评价,而是逐渐克服青春期的自我中心,开始参与真实的成人社会。身份认同能够帮助我们从假想的被评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自我认可的能力。因为这种自我认可的能力,我们和别人的关系就变得更平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