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县城一条僻背的小巷里,有一家压制面条的作坊,小两口经营着。春节前,正是压面的高峰期,等候压面的队伍从屋里一直排到小巷的路边。女主人是位四川人,称面、收钱,还要将压好的面条挂好,不停的忙碌着。即便如此,看到每一个新来的顾客,还是忘不了打招呼,和那些熟悉的老顾客还不时的开上几个玩笑,碰到年龄大一点的顾客,她还会帮着把压好的面条拿出去,在车子上放好。做这一切的时候,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我曾到这里压过几次面条,不管人多人少,那种笑容一直保持着,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完全是心底发出的,也许是生意好,也许是对自己这个“平凡”工作的喜爱,也许是生来对他人的亲切,总之,来到这里就使人感到春风拂面,一点没有等待的无聊。
可是,回想起校园,这种来自心底的笑容就见的少了。课堂上,微笑着提问,微笑着讲课的教师没有几个,更多的都是冷冰冰的面孔,仿佛刚刚和人吵过架,亦或是不小心丢了钱。教师和学生谈话的时候,更是正襟危坐,一脸严肃,仿佛轻松的谈话氛围不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教师一旦露出笑容,就会使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即使学校的联欢会上,我们也往往有所顾忌,在学校面前,努力抑制自己的笑容,开怀大笑的日子距离我们越来越远。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失去了笑容,教师之间的交往,因为人际竞争压力增大,除了忙碌的脚步,例行公事的招呼,那种真诚的笑容也已经很少了,大家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提高考试成绩。学校管理似乎也越来越崇尚铁碗和强权,许多非人性的制度不仅适用学生,而且也拿来对待教师,学校的主席台越筑越高,领导距离教师越来越远,脸色也越来越冷峻,这样的情绪往往通过教师,最终又传递给学生。
卡耐基说:“笑是人类的特权”,笑容是人类最高贵的表情,是心灵阳光在脸上的流露,从交际的角度来说,“微笑是最好的名片”,一笑泯恩仇。教育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心灵的碰撞,是精神世界的往来,没有微笑的教育既缺乏温度,又缺乏真诚,也就缺少了打动别人的力量。从教师生活来说,没有笑容,苦闷肯定大于快乐,这种不快乐的情绪会传染给学生,影响到家人,最终又深深地影响自己,恶劣的情绪不断传递放大。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领导没有了笑容,就缺乏影响教师人格魅力,学校的人文色彩就会黯然,冰冷的管理更具放大效应,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更深刻。
当学生完成一道题目的时候,给学生一个赞许的微笑,这时候,笑容就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当学生有了进步的时候,对着他的眼睛,除了语言,微笑也可以表达由衷的赞扬。幽默是教师应当训练的一种技能,时不时的幽默一下,可以保持活跃的氛围,当学生开心大笑的时候,教师就不要绷得太紧,会心一笑,就能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管理也是如此,严肃并不代表权威,冰冷的面孔不一定带来实效,相反的,笑容却可以让人有亲近之感,心与心之间的那层隔膜消除了,管理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变成执行力。
当然,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并不仅仅需要微笑,有时也需要严厉,面对丑陋,甚至可能愤怒,但是这些都是极端的状态。还有,生活也有不如意之事,花开花落,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这些都是人之常情,顺其自然,也理所当然。但是,从学校的现实来讲,我们现在的校园更需要笑容,不是那种职业训练而来的,而是发至心底的、自然的、真诚的笑容,这样才能少许弥补教育情感缺失的缺憾,才能给这个密集的人际空间增加些许温暖,才能去除一些过度的学业负担带来的焦虑。想一想,没有笑容的教育,多么无趣。
就像那对快乐劳作,快乐生活的夫妻,在学校,我们微笑着管理,微笑着教学,微笑着生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