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篇出自朱自清先生的《春》,唯美的意境,超凡脱俗的文笔,从学生时代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他的《背影》、《荷塘月色》也一道非常喜欢。
一直想着朱先生必是一头飘逸长发、风度翩翩的文人。直到读了《拆开来说》,才知道朱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散文家,更是一位语文教育家,民国语文三大家之一。
便又念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倚案执书的师者形象,于是更加景仰。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一生学无止境。
语文教学也贯穿了学生生涯的全过程,老师常常会告诉你:语文是你的门面。但语文的教与学却总让人感觉非常之难,鲜有洞开者游刃有余,更多的人总徬徨在门外苦苦寻觅破窗之道。
朱自清的《拆开来说》积先生多年语言教育之经验,对于指点迷津颇有教益。细读之后,撷三点以嗣:
1.不能容忍错别字
自己一直自诩语文学得尚好,读了《拆开来说》方知自己所谓学懂只是皮毛。一个观点倒是和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就是不能容忍错别字。
好多人对待文字确有“不求甚解”的态度。就像朱先生说的,“偶然有一两个不识的字,不明白的词语,大概总放它们过去,懒得去查字典或辞书。这或可以叫作不求甚解的态度。”
比如词中或有一个不认识的字,常是用形声字的办法大致读出来,懒得去查字典。直到偶然机会听到别人读出正确的来,才会想想自己的懒惰,颇觉可笑。
每次辅导孩子的语文作业,尤其是作文,看到几百字的作文错别字就好几个,气就不打一处来。有的词语是非常简单的,明显就是因为随意而用错了同音字。想想真是难为语文老师了。
学习的严谨,做学问的严谨,大体在是否有错别字上能够体现出来。有些公文也是如此,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大标题、小标题,一圈套一圈,通篇读下来,语句不通的多,错字更不少,首先就失去了美感,让人没有续读的欲望。
2.不能滥用标点符号
一篇文章标点符号用的不对,就好像美女穿着不合体的衣服一样,让人看着不协调。读时间长了会感觉累,杂乱无章,不明所以。
《拆开来说》专门指出学习写作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很不在意的问题,对于现在学生的写作来说仍然适用,也是普遍现象。
小学生的作文尤甚,一大段话,一逗逗到底,最后一句不得不用了句号,原因是一段结尾了!真是可气又可乐。让看的人一口气读下来,常常感觉气不够用,喘不过来,有种扼住喉咙的感觉,非常之不舒服。
朱先生也总结出学生写作文时,不大用句号,是一个可注意的现象。“他们似乎没有清楚的'句'的意义。”
滥用标点符号往小了说是文章不通,往大了说还有可能产生歧义。
如果一项很重要的合同,标点用错了有可能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会引起不必要的官司。
对演讲来说,也会影响演讲者的语气、语调。试想,应该抒情的地方,声音理应高亢,带动听众情绪,这时候点了一个句号,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激情,演讲的效果大打折扣。
《拆开来说》告诫大家:“青年们得养成随文标点的习惯,一面还得在读现代白话文时随时体会一标一点的意味,学习正确的用法才成。”
3.不要用以往经验推断
朱自清先生用关于“月夜蝉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法。在写《荷塘月色》文章中提出蝉声,论蝉子夜晚是叫还是不叫的问题。
他自己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蝉声,但是大家都说蝉夜晚是不叫的,就连生物学家都这样认为,令他自己也动摇了。
由此可见观察之重要,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更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些成见常常误导人的思维。
大部分人都遇到过此类问题,就是常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说的,这么做的,都以为“随大流”肯定不会出太大的错,殊不知“随大流”也阻碍对真理的探求。作文如此,做事亦如此。
《拆开来说》融汇古今,旁征博引,大家风范俨然,读之爱不释手。不仅有益于对语文的学习,于做人、做事,识人、识局,均有很好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