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是杜甫的《登高》此时的他,正在白帝城外的高台上,他的这一生,漂泊上万里,常年客居他乡,历经艰苦困难,白发长满双鬓。更可悲的是,接近迟暮之年的他已疾病缠身,连借以消除的酒杯也不能碰了,此时站在高台上的他百感交集,不仅挥毫做出了一道七律《登高》: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 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漂泊西南)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 (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 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 混乱。 (时局不安)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 (朋友远逝) ——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 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这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是借景抒情的写法。诗人登高远眺, 从不同的视角,由近及远,又由远 及近,描绘了一幅秋景图: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作者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之景。迅急的秋风、凄凉的白沙、滴旋的水鸟、这些都是三峡秋季特有的景观,抓住了景物的典型特征,渲染了一个既雄浑高远,有肃杀凄凉的环境。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 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 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 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 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这落木与长江对于一位有着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 的知识份子。作者壮志未酬而慨叹人生短暂,又像这江水一样悠远而 不可逆转。同时从作者的慨叹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 心胸的豁达与坦荡。 尾联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国破即会 家亡,作者因国破家亡而感到“苦恨”,而忧心如焚的思想。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 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 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 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全诗作者纵目山河, 俯仰苍穹,慷慨悲歌。既 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又 有对老弱多病的感伤,忧 国忧民心胸豁达,情感沉 郁悲壮,因而此诗被称为 “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