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醒来,发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沉睡与梦游,你会选择怎么办?
一、大师的采访
最近我看到一段采访记录。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国际知名的智慧大师。
记者问:请问您和我们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大师答:我没有任何自命非凡与高人一等。我不比你高,也不比你低。我和你们最大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你们在“沉睡”,而我是“醒着”的。
注:睡着和醒着,都是比喻。
但那不是什么大的差别。只需要我往你的脸上经常泼点冷水,你就会醒。那也正是我对我身边的人所做的事情——往他们的脸上泼这么多的冰水。
记者问:你怎么知道我是睡着的?
大师答: 只有醒着的人才知道谁在睡觉。睡着的人是不知道谁是睡着的、谁是醒着的。
我醒着,所以那就是为什么我知道你在睡觉,而你不知道。你不能肯定关于我的,但我绝对能肯定关于你的。
也许你在睡眠中说话,也许你在做梦,你的眼睛是睁着的,但你实际在睡觉。
现在,你很努力地想要清醒一点儿。想要透过你的眼镜去发现谁是醒着和谁是睡着的。
这是个好现象。那意味着你得一而再地到这儿来接受冷水。直到最终,你会醒来。
一个人醒来的瞬间,是很震惊的。
他会发现:整个世界(的人)都在睡觉。
人们在睡梦中走路、说话、去教堂,在睡梦中写书、拍电影、做各种业务。但是,他们的精神睡眠仍在继续。
当精神在睡眠时,人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谁。你或许知道你周遭的一切,但就一样东西你没有觉察。那就是你自己的中心、你的本性。
当你知道你自己的那一瞬间,你就“醒”了。
以上是大师的采访问答。这让我想起了屈原的名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句话出自一个小故事。
二、屈原与渔夫
故事:
屈原被流放,他一个人走在江边,面容憔悴,身体枯瘦。一个渔夫见状便问:"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三、三个“醒了”的人
综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大师”,还是屈原与渔夫,这三个人都是“醒了”的人。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却是不同的。
渔夫虽然在劝屈原,要“和光同尘”。但其自身不也是选择做一个独钓的隐士么。
注:《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和生产工作总结、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也是一种处世态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尘”。
渔夫隐士在劝屈原时,应该是站在了屈原的立场上。因为屈原是想要在朝野中有所作为,而不是像渔夫一样选择“无为”。
既然要有所作为,那就要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低调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高调的做人做事,那样只会暴露了自己。最终被流放,或遭受其他厄运。
总结:
当“醒来”的人看到“整个世界的人都在沉睡”时,他们的心态是不同的,选择的做法是不同的,最后结果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