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北,钟鼓楼就荒废但依旧屹立在这里。钟楼大,鼓楼小。鼓楼在前,红砖黄瓦,钟楼在后,灰砖绿瓦。故事发生在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二日,一个四合院内。以一户普通人家的红喜事为主线,把整个四合院的人物翻了个遍,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心理心态,神灵活现、惟妙惟肖地讲述了一番。是那个年代,淳朴北京人的真实生活现状的珍贵影像。
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给我们传达的,或者想要让我们继承和记忆的。这个小小四合院内的人生百态,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从人物身份、性格、年龄、阶层等各个角度,塑造不同的角色,全部拥挤在这个四合院里,尽可能从角度的带我们进入那个世界。有古板的老一辈、也有新时代的青年,有朴实的婚姻观、也有崇尚恋爱的自由,有尖牙利嘴的詹丽颖、有老实巴交的薛大娘,有游手好闲的卢宝桑、有位居高管的张奇林,有乐于助人的荀兴旺、有走上歪路的姚向东……有穷人也有富人,有热恋中也有单乡思。总之,人生百态、人间疾苦,那些众生相,拥挤在这个不大的、混居的四合院里。
一天时间的人和事,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文字,为什么洋洋洒洒写成了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了呢。就像墨汁倒在水里的晕染一样,主线故事虽然简单,但是要想把所有人物的“前世今生”都说清楚,那可真得要耐住性子地娓娓道来。对于读者来说,也要耐得住寂寞,慢慢看,否则肯定会觉得平凡中的枯燥。
另外,作者开篇的口吻,很像个说书的。场景的切换很快,每个大小章节,只是围绕一个人物说一件事情,主题明确,很像是说书的连载的故事素材。按理说,说书的应该会更加吸引眼球,稍显遗憾的是,故事本身太过平淡,读起来味如嚼蜡。而且前后故事之间关联性不大,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介绍所有人物的目的,太松散。如果不是结婚这条主线,甚至都不能认为这是本有情节的小说作品。
文字上没有什么美感,但是看得出作者的博学多才。感觉就像是听郭德纲的相声,那些理论都是一套套的,知识都是一块块的,非常完整的普及某方面的理论知识。比如四合院的布局、武术的分类、时间和钟表等等。那种听完叹服,又觉得无聊没用的东西,唯一价值或许就是为了炫技。对于现代青年来说,都是“老古板”,甚至对于这本书的钟鼓楼和四合院,在当下或者不久的未来,都会属于这个范畴,只能拿来供那些老头老太回忆用了。
总结来看,这是一本有些枯燥,有些过时的作品了,年轻人不爱看书的原因,我似乎已经找到了。那个生活场景,离我们太远了。蹬着自行车,带着雷达坤表,听着半导体,听着京剧,站在钟鼓楼下北风呼呼,这些回忆在九零后当中已经荡然无存,所谓那些文化,早就在历史中燃烧殆尽。就算从传递老北京的传统生活的角度来说,还是不够味儿,没品尝出地道的北京味,或许那个味就是平淡,像普天大众,全国人民的生活一样平淡,并无特殊之处。所以北京的特殊记忆是什么,是建筑。是钟鼓楼,是什刹海,是四合院,还有各种街和各种门。不过好在一九八二年,中古已经迎来改革开放新篇章,吃饱穿暖,生活欣欣向荣。再也没有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十年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