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汉朝司马迁所作,上次我们已经说了,《史记》开创了二十四史的撰写体制,它将以前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更早时期的文体写作规范了起来,使得后人在撰写历史的时候有了一个规矩,有了一个参照的模板。
那么大家通常要是看历史的话通常会更喜欢看野史,或者相关的小说,因为这一些书籍蕴含着更强的故事性,人们嘛,总是喜欢看故事,而对很多枯燥无味的东西比较不感冒,那么大家在听到《史记》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本书读起来肯定是比较枯燥,因为毕竟是所谓的“正史”,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其实《史记》也是一本《故事会》。
其实不止《史记》,历史本身其实都是由一连串的故事组成的,所以为什么在读史书的时候不能把它当成一本《故事会》去读呢?就算你对其没有想那些大师般的见解,也没有那些圣人般的境界,你毕竟也可以从中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体会,毕竟,走进别人的世界,总能看到一些东西。笔者不同意有些自称有格调的人说看故事类的书就没有高雅的情怀的观点,因为,最好的文章,总是那么的朴素,那么平易近人。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其实那个年代充满了各种华丽的文章辞赋。当然辞赋不是就不好,但是总会让人们多多少少感受到一些浮夸的成分。而且那个年代的辞藻繁华的程度都非常的具有相似性,毕竟属于同一时代,借鉴总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之下,司马迁毅然决然的用朴实的语言,把《史记》打造成了一部平易近人又富有学术影响力的巨著,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史记》的写作其实关键还是以叙事为主,所以里面会讲述很多的故事和人物,人们往往记住其中的事情和人物较多,通过对事物,对人的描写来说历史,来说国家,来揭露人性,而且更为难得是,《史记》更多的是以人为主,这也正好符合我国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准则。
笔者每次听到《史记》这本书,联想到的首先不是什么历史大事,总是先会想到那些历史人物。特别是汉朝那部分的人,项羽,刘邦,韩信等等,因为这一些人从古至今都被人们谈论着,被人们拿来当做借鉴,我想要是提到这几个人的时候,大家总是喜欢讨论,刘邦打败项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是运气好还是实力的确更强?我想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
比如我一想到项羽,首先想到的就是力拔山兮,项羽是那么的英雄,那么的重情重义,他一开始拥有整个江山却只钟情虞姬一人,他由于仁慈,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最后死在了自己的兄弟手里,可能英雄正因为其走到了悲剧的顶点,才完成了其英雄的塑造吧。
还有每次想到韩信,笔者也是有一种莫名的羡慕啊,主要是他可以不用一步步爬,直接就能当大将军,哇真的是逆袭的典范,当然这确实是有萧何帮忙,但是这种的确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不过笔者还是很羡慕,因为他毕竟是“怀才得遇”了,历史上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怀才不遇”而被湮没在了洪流之中呢?所以总而言之不得不说,韩信也是一个实力与运气并存的人。
其实在《史记》中,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等待着还没有怎么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去观看,那么多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显得更加的豪迈而纯粹,而且通过对那些人物的描写,让后人们有很多值得用很长时间去咀嚼的东西,并且还产生了许多XXX式人物的模板,让人们在沟通中也是省去了不少的功夫啊。
毋庸置疑,《史记》在我看来就是一本《故事会》,是一本平易近人的《故事会》,是一本有文化内涵的《故事会》,是一本富含宝藏的《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