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天,就时不时利用晚上到小区后面的生态城走一走。
这个生态城规划面积306公顷,约合4600亩,北以金沙江路为界,南临苏州河,东起长风公园,西至真北路中环线,实际可开发土地面积为220公顷,约合3300亩。
最早建成,功能定位主要以金融服务、总部会展、文化旅游、高新技术、跨国采购、创意研发、文化长廊等为主的区域就在我们小区后面。再往西走,就是医院、学校和高尚住宅区以及沿苏州河的商务区。
套一件汗衫,穿一条短裤,别一盒香烟,拎一个水瓶,拿一把纸扇,就是我在生态城漫步的“五件套”。晚上七点多出门,一个小时后打道回府。
小区后面生态城相比近在咫尺的隔壁公园,晚上更适合散步,主要在于更加幽静,完全可以在心无旁骛的情况下四处游走,即使在思考问题,也不用担心擦肩而过的其他人扰乱了自己的思绪,抑或被炫目的彩灯或被路灯映射下的迷幻风景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另外,生态城里也有大片的草坪、几十米宽的绿化带和形形色色的花草树木,负氧离子必然比喧闹的居民聚居区要高,就算走累了,座椅、石凳也是随处可见,甚至还可以在分散在四五个区域的喷水池中戏水。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生态城里有两处敞口,即使在非常炎热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送来几许清风。
在天已黑但仍然蒙蒙亮的晚上七点多钟,我就这样一路信步走到生态城,慢悠悠走过去大概也就五六分钟。一路上迎面而来的人不多,更不用说那些行色匆匆的年轻人,前几次去散步还没有特别留意,这一次突然觉得有点奇怪。在前些年,即使是比较特殊的刚刚过去的那三年,夏天我去散步的时候总是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从对面走来,在小区与生态城的十字路口,也有很多人在等候,等到我八点钟左右结束散步的时候,路上还可以见到一些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就是从生态城里的写字楼下班后步行至我们小区旁边的地铁站搭乘地铁。
我带着疑问走进了生态城,进去之后我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各大写字楼里,除了底层的大堂仍然灯火辉煌,几乎每一幢大楼亮灯率都在10%以下,如果不是过道灯的存在,那就更是显得人去楼空了。
我没有机会逮住任何一个年轻人询问为何现在的下班会如此“准时”,自然也就不明白今时不同往日的具体缘由。从可能性看,当然是不一而足,或者是企业严格遵循作息时间,或者是年轻人厌倦了“996”,或者是没有太多的工作量而不必加班加点......
我当然不赞同“996”,哪怕是经常性的“976”也不认可,除非是员工自愿延长劳动时间。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年轻人晚上七点钟下班,收拾后坐上地铁可能就七点半,就按照上海平均通勤36分钟计算,连同路上步行时间,到家就是八点半。而这些年轻人许多是从外地到上海打拼的,回去后烧饭、吃饭、洗漱完可能就是十点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劳动强度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
不过,在一些人看来,也许下班比较晚意味着企业生意兴隆,意味着员工可以水涨船高地拿到更高的薪酬。如果从更大的角度看,还可能意味着整个宏观经济蒸蒸日上。
幽暗的楼宇灯光、树影婆娑中难得一见的行人,原先叽叽喳喳的蝉鸣也销声匿迹,晚上在此散步真是绝佳的场景。尽管立秋后仍然有三分燥热,但内心满是宁静。然而,这稀疏而显得寥落的灯光,对于当事之人是否也能够波澜不惊呢?
(拍摄于2023年8月20、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