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作者雍爱丽(曾用名永向阳)是北京人,出身医学世家,从小生活条件优渥,饱受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涵养很深;来新疆后,能平易近人,谦虚、低调,忠厚、纯朴;学习上刻苦、勤奋,成绩优异,综合影响力较强;她稳重、老练、热情,对同学关爱备至,威望极高,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大姐”。
“大姐”当年曾任宣传队的队长,不仅外表漂亮,智商也超高:时常自己编写、谱曲、导演节目。是我们班的特殊人才。
新疆行 (3)大聚会
7月25日是同学们约定的聚会日,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们如约来到了奎屯的鑫吉瑞酒店。
在微信群里,今年初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九连的同学已经成功地找到了百位,加上当年有联系的老师,共有一百多位呢!四十多年的离散失联竟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联系方式,谁能说这不算是一个奇迹?
乱了!接待大厅瞬间就变成了热情相拥,辨认老友容颜的热闹场所;高声大喊,握手拥抱,40年老同学的大聚会开场了!尽管聚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但是当时的情景却总在我的脑海里翻腾不曾轻易退去。奚韵同学早已把当时的热闹场景详细地写出了纪实短文,相信这也是同学们共同经历过的难以忘怀的真实场景。百位同学实到七十三,这就是我们同学情的吸引力!
我离开大家比较早,没有在家等待分配下团场的经历,因为当时我的前途渺茫,何去何从自己完全没有把握,也不知晓。跟随姐姐的工作调动来到乌鲁木齐后,找不到工作,就和卫生厅的子女一起到吉木萨尔县插队去了,二年后抽调回乌市自治区中医医院,这是后话。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学好友,我的心不免空落落的;好在我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很快就在新的环境里找到了知音和自己能力的发挥点。但是奎屯中学和小拐农场在我的记忆中深刻难忘,那段往事我也仿佛历历在目几十年都不曾忘却。同学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我不知道大家的去向,大家也不知道我的情况,这是同学们失去我消息的原因,这一失联就是40年啊!
好在四十年后大家再相聚。在报到处,同学们看见我都热情地与我拥抱,我却没能认出同学们,只好请大家自报家门,说来惭愧啊,好多同学我实在记不起来了。同学们却对我记忆深刻,谈起过去的我滔滔不绝,什么帮他们改稿子,扎针灸了,甚至对我编得小节目开口便唱,如数家珍。大家对我的赞誉我真是不敢担当,我真的没有那么好!
看到来出席聚会的几位恩师,头发全白了,都快八十岁了,却还是那么的精神矍铄,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握着老师的大手我的心暖暖的,想当年这几位老师和我们在团场同吃同住同劳动,费尽心思的把文化知识贯穿到日常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之中,让我们不虚度光阴,尽可能多的掌握必要的知识,为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必要的基础我万般的感激。和老师谈起往事,他们对我的记忆也很深刻,可能是我从首都来,阅历稍微丰富些,又有些工作能力,不同一般的同学吧。
在会场上,同学们的发言感人至深,136团的劳动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丰富了许多,成熟了许多。往事、趣事、唱歌、舞蹈、打太极拳,同学们尽情的发挥着自己的才艺,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老师和同学们中间就如同在自家兄弟姐妹们面前一样无拘无束;我发现许多过去不爱说话,不爱表达情感的同学这时都很大方,完全颠覆了他们过去在我记忆中的印象。亲爱的同学们啊,人生还能有几个四十年?让我们珍惜身体健康,为再次的相见努力保重吧!
衷心的祝愿我的老师们长寿!祝愿我的同学们永远年轻!
(雍爱丽写于201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