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作风贵在“一以贯之” 乡镇尤需“滴水穿石”之功

近日,学习中国纪检监察报《抓作风就要一以贯之》一文,感触颇深。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对于身处基层治理末梢、直接服务群众的乡镇一级而言,领悟并践行“一以贯之”的要求,更具有特殊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一以贯之”是破解作风问题顽固性、反复性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必须始终坚持、一抓到底。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这在乡镇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乡镇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直面群众,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作风问题稍有松懈,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形象,更是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因此,唯有保持定力、一抓到底,对作风问题露头就打、反复敲打,才能防止“破窗效应”,确保作风建设成果不流失、不倒退。

二、“一以贯之”的核心在于思想引领与制度约束的深度融合

思想铸魂要常抓常新不能仅满足于集中学习、文件传达,更要结合乡镇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比如,利用发生在身边的违纪违法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用“案中人”警醒“身边人”;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廉洁文化,讲好清廉故事,浸润干部心灵;将作风建设要求融入日常谈心谈话、组织生活,让“不想腐”的自觉真正内化于心。制度笼子要扎得更紧更密乡镇工作点多面广,小微权力运行点多线长,必须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惠农资金发放、工程项目管理、集体“三资”处置、便民服务窗口等),不断细化、优化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例如,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专断;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规范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运行流程,运用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和群众力量。

三、“一以贯之”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上

乡镇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观察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最直接的窗口。抓作风“一以贯之”,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党员干部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严格执行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自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才能有效带动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服务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乡镇干部要守住廉洁底线,既真诚服务、排忧解难,又清白交往、公私分明,杜绝吃拿卡要、优亲厚友,营造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涵养淳朴和谐民风乡镇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当群众看到干部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伸张,基层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诚信友善、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风气自然会逐步形成。

抓作风“一以贯之”,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乡镇尤需拿出“滴水穿石”的恒心和韧劲,要坚决摒弃“一阵风”思想和“闯关”心态,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在深化思想认识上毫不放松,在健全制度机制上持续用力,在严格监督执纪上寸步不让。唯有如此,才能在基层一线不断激荡清风正气,以优良党风政风凝聚民心、引领社风民风,为建设清廉中国筑牢最坚实、最广泛的根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