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中飘荡
鲍勃·迪伦(作)达哥(译)
一个人还需要走多少条路
才称得上是一个人?
白鸽还需要飞越多少海洋
才有资格栖息沙地?
炮弹还需要再飞多少次
才能永远被取缔?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座山还需要孤立多少年
才能被冲进海洋?
这些人还需要再活多少年
才能获得自由?
为了假装他没看见
一个人还能再扭开多少次头?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
长能看得到天空?
一个人得长多少只耳朵
才能听到人们在哭?
还需要再增添多少死亡?
他才知道太多的人已失去头颅?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2016年10月13日当地时间下午1点,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学院传出的消息有些出人意料:75岁的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音乐唱作人。
一把吉他,一叶口琴,鲍勃迪伦的声音穿过时空隧道,出现在现代城市、田间地头。声音沧桑、激越,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一个人还需要走多少条路
才称得上是一个人?
白鸽还需要飞越多少海洋
才有资格栖息沙地?”
如果这是“形而上”的哲问,那么,屈原的《天问》无疑是与鲍勃迪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追问的天地之间,使你思考:生命是什么?什么是人?如果白鸽是和平的象征,那么,鲍勃迪伦的歌声无疑是对一个时代的拷问:反战、和平、自由则是迎合了全美国人的心。而历史恰巧停留在美国的“越南战争”。
鲍勃迪伦问个不休,其实有点“一无所有”的味道。在摇滚历史上,说唱音乐深得人心,原因在于用词浅显易懂,大有“凡井水之处,皆能歌柳词”的感觉。
鲍勃迪伦在呐喊,停战、自由,和平;
鲍勃迪伦在追求,真实、独特、用心;
鲍勃迪伦在信仰,人的,你的,我的。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莎拉说,“在英语传统里,他(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过去的54年里,他始终重新发现自己,创造新的身份认同。”是的,他又是不断创新进步明显的音乐人,诗人。谨以此文献给为信仰、自由、民主而歌唱的时代歌手——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