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性与天道”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人的本性(性)与天道之间的关系。1
定义和解释
“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人的内在规定性,而“天道”则是上天规定的整个天下的道路或规律。在儒家哲学中,“性与天道”被视为形而上的存在,涉及到人与天的关系。孔子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世俗化的改造,强调人通过道德修养回归于“性”,从而“知天”,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性与天道”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需要通过与天的协调来实现自己,以道德修养回归于“性”,从而“知天”。这一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孔子对其进行了世俗化的改造,强调人世奋斗修养的作用。宋明时期,理学和心学对“天人合一”也有不同的理解,理学以“理”为本原,强调人通过服从于理来实现天人合一;而心学以“心”为本原,认为人性即天性,通过个体对自身的实现来达到天人合一。
可得而闻是指可以听到看到的,这是指文章和书籍,而人性和天道则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说清楚的,因而需要领悟和修行的。
这里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需要自己不断体验的,所以,我想起本杰明·李·沃尔夫说过:语言限制了人类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