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在打暑假工的时候,每次下班之后,都会和朋友去附近的小摊吃点东西。有一天偶然看见一个湖北馆子,貌不惊人,灰扑扑像个没睡醒的坐班族,只有门楣上“热干面”触了我情肠——虽然没去过武汉,但是对于“热干面”的热爱却情有独钟(只要是吃的,都情有独钟……)——于是推门进去。店堂不大,略暗,老板和桌椅一样方正、色黄蜡、泛油光。但端菜上桌,才觉得人不可貌相。
热干面,煮晾得很像样子,面筋道,舌头能觉出芝麻酱的粗砺颗粒感,很香。
一份豆皮,炸得很周正,豆皮香脆,糯米柔软,油不重,豆皮里除了常见的笋丁、肉粒和榨菜,甚至还有小虾肉碎,咬上去脆得“刺”一声,然后就是口感纷呈,老板说是“之前在上海开店,上海的客人都喜欢这么吃”。
一个吊锅豆腐,用腊肉烩豆腐干,豆腐先炸过,表面略脆,再烩入了腊肉风味,汁浓香溢。
吃完结帐,老板也不好意思似的:“店里环境是不好,不过我们有外卖!”就给了我一张名片,指指电话号码。
以后我打电话叫外卖,有时会这样:
“今天要一份豆皮,两碗热干面……还有什么?”
有糍粑鱼、粉蒸肉、吊锅豆腐、玉米汤
武昌鱼、辣子炒肉……
“那还要一个粉蒸肉,一个吊锅豆腐、一个玉米汤。”
老板便打断我:“这么多,你们两个人吃不了的!听我的,再加一个粉蒸肉就可以了,我再随便给你们配个。”
“好,也行”
送来了,老板隔着塑料袋指
“这盒里是粉蒸肉,这盒里是豆皮,这里是热干面……这瓶是绿豆冰沙
“绿豆冰沙?”
“是的,我自己做着喝的,很清火!味道很不错的!”
“你菜单上没见过这个啊。”
“嗯是,我自己做的。还有这盒里是洪山菜,我给你炒了下。”
“这个你菜单里好像也没有吧。”
“没法供,这个是我老婆从武汉带过来。我们自己吃的。卖,一天就卖完了。”
“那怎么算钱呢?”
“你们老叫我家的外卖,这两个算我送的。”
“都是小本生意,这怎么好意思呢?”
“没事,没事……”
2016年底,我离开了厦门,回到了一个没什么宵夜可吃的城市。偶尔想想也挺怀念的……
后来毕业了,在酒店实习。突然想起了那家小馆子,正好离酒店不远;索性就和朋友说:下班之后别去食堂了,去之前的那家小店怎么样?
“不知道店还开着没。”
“打电话问问不就知道了!”
这才想起,手机里还有个存了快一年没拨的外卖号码。
我拔了湖北馆子的电话,电话响了两下,被接起来了。
“老板,现在还开店吗?”我问。
“开的”
“那要一份豆皮,两碗热干面,一个粉蒸肉,一份糍粑鱼,我们一会儿就到,菜先炒着吧。”
“好”
对面应了一声,隔了一会儿,很温和的补了一句。
“回来啦?”
“是,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