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学习育儿知识。今天在早教群里学习的主题是“给孩子定规则,父母需要把握好五大原则”,筛选出重点内容如下,分享给需要的宝爸宝妈:
第一个原则:早立规则,赢在起点
通过吃饭这件事给孩子定规则、训练孩子遵守规则,是规则意识培养的最好抓手,因为没有那件事会跟吃饭一样,每天至少要做三次,你说是不是呢。
第二个原则:规则需要建立在自由和独立的基础上
在定规则的时候,我们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选择权,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千万不要搞一言堂,更不要采用高压和威胁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一旦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制定的规则,就很可能成为孩子自动自发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一旦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家长也会轻松自如。
我们不认为一个学生,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一动不动就是守纪律。那样的学生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能说是守纪律的人。只有当他变成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把他当成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蒙台梭利
第三个原则:规则要适应孩子逐渐提高的能力
一方面,制定的规则要跟孩子的年龄相匹配。
我们必须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阶段和自身能力,比如,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就完全做到自己吃饭,一般都要等到两岁前后才具备这个能力。
另一方面,定好的规则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逐渐调整。
比如,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大人一般都会要求孩子不要跑跑跳跳以免摔倒,但是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运动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好动又是这个阶段的天性,上蹿下跳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一样的事情。那么,我们就需要改变或调整以前的规则,来适应这个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比如,跑跑跳跳都是允许的,但不能随便跑到马路上去蹦蹦跳跳,这样太危险。
第四个原则:共同商定规则,切勿“以大欺小”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遵守那些比较明确的规则和要求。而自己参与过的规则,因为他们在参与制定的过程中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些规则的真正含义,所以就容易按照要求做到。同时,我们还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让孩子的自主性得到发展。因此,给孩子定规则时,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存在,方方面面直接由大人说了算,孩子一点自主性都没有。
很多规则,如果不涉及到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家长和孩子最好共同参与,一起商定规则的细节。比如每天的零食量,能吃什么(告诉他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食物吃了对身体不好);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以及相关限制条件。
一旦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孩子大多数时候都会自觉遵守,有时候甚至做得比我们规定的还严格。因为这会让他觉得这是自己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并非家长强制要求的。
第五个原则:抓大放小,切忌面面俱到
家长无需每时每刻关注所有的规则。可以把这些规则,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铁定的规则、重要的规则、一般的规则这三类。分好类之后,我们就抓大放小,不要在同一时间段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于铁定的规则,我们就需要长年累月、毫不放松地抓。比如,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要故意撒谎;尊重长辈,不能对家里老人大吼大叫,不允许对老人拳打脚踢;不能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回家等等。
对于重要的规则,我们就需要在某一时间段内作为重点来抓,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自觉遵守规则了,就不必经常提醒孩子。比如,生活方面的要求:遵守吃饭方面的规则;看电视、玩游戏的规则;玩好玩具要自己收拾整理;每天能按要求上床睡觉;等等。
对于一般的规则,我们就重点关注孩子在某个阶段应该做好却没做好的方面,利用一段时间作为重点来抓。比如,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到人多的地方要主动排队;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