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我和优秀同学之间的差距。
2019年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选修了郝晓东老师的《静悄悄的革命》课程。平生第一次,知道了啃读的意义;借助每一次预习作业,懂得了小打卡的意义;通过组长有创意的小打卡点评,提升了小打卡的质量,
以及将学习和每一位参与的学员产生联系,让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参加QQ课程学习,郝老师带着问题启发式的授课方式,让人再次眼前一亮:不预习,就没有办法回答,就没有办法跟上导师的步伐和节奏;不回看授课综述,就弄不明白郝老师每次的授课精髓。通过前2次优秀分以下的成绩,在组长方娇艳解释了如何完成预习作业之后,才在第三次交上了比较正规的预习作业。
因为自己的不思进取,第7次作业未交。
而完成过关作业时,缺少整体构架思考。待到郝老师亲自批阅完过关作业将优秀作业发布到群里我一一去品读时,我不禁佩服起这些优秀同学的作业来。
比如:程景轩老师的《用倾听润泽心灵》,标题中蕴含了《静悄悄的革命》中的关键词“润泽”,将“润泽的教室”迁移到“润泽心灵”可谓是活学活用;再看内容,用一个小故事作为引子,读得不累;接着论述什么是倾听?不倾听的危害?如何倾听?(分为技术层面、态度层面)文章条分缕析,层层展开,写得清晰明白。
再如:王昌侠老师的《对话,从打开教室之门开始》,王老师先分析为什么老师们不愿意打开教室之门的背景,从“一、打开教室之门,引发教研深度对话;二、打开教室之门,促进综合学习;三、打开开发之门,走向开放的学习共同体。”而每一部分,又分为不同的小论点。整篇论文,条理非常清晰。
读完周娟老师的《对话,让教育更专业》,更是佩服之至,周老师将《静悄悄的革命》用一张思维导图总结出来,能将所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论对话》中的观点灵活运用于论文中,从幼儿园“点心活动”的开展背景、现状(课程、教研、教室)说起;利用对话,展开对比性思维;连接经验,走向润泽;深入思考,走向专业。若说前几位老师的论文一读就懂,周老师的文章则是反复读了好几遍才明白。
我也弄清楚了自己和优秀的差距:
1.字数是不少了,6千加,但是缺少内在逻辑;
2.论文的思路主要是观点加例子,欠缺深度思考、发散思考。
3.郝老师说,很多同学不善于运用小标题,规范的作业,一定要用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从标题基本就能看出一篇文章的框架、逻辑和深度。这个问题我也存在。
很高兴找到了自己和优秀的差距,为下学期的努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不说了,继续啃读《人是怎样学习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