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又一次验证了投射效应,加深了我对投射效应的理解。事情是这样的:
昨晚十一点多的时候,一个写作训练群里的群友突然向我发来了微信语音电话请求,莫名惊诧。大半夜毫无预兆的一个陌生人突然要语音,但想想也许是有什么事,还是接受了。打了个招呼,我问她何事?她说群主不相信她,认为她在撒谎,把她踢出了群,想让我帮忙向群主转达她没有撒谎,有学生证为证,还希望能让群主再加回她。诉求如此,但她的情绪比较激动,怪别人让她难做。我说知道了,帮她转达。还在和群主沟通,她的语音电话又来了,挂断,留言说是想知道结果。群主认为她不靠谱,所以不愿加她了。
知道这个姑娘被踢出群,我一点也没觉得奇怪。第一次看到她出现是前天白天,在群聊中自爆靠着写稿最多一个月收入近万,每天好几篇的高产。一时激起群里膜拜无数,纷纷点赞,心想真是牛人,抱着学习的心态加了她好友,因为我自己实在又懒又拖延,如此励志,当然要学习了。
昨天白天看到她发了几个好友圈,貌似是和工地、房产相关,看她写的文章,也并没什么特别的文采或者达到深度思考的程度。后来又见她在群里发说自己是北大的,引起群里一阵骚动,引得大家伙儿纷纷儿自报家门寻校友。群里有人问她专业什么的,她又让大家不要说她是北大的,说自己是北大的学生但是不想多说,模棱两可、含含糊糊,反问“要晒学生证嘛?”、“要查学籍嘛?”,又说“如果不在北大读到硕士、博士毕业都不认为自己配得上这个学校”。接着说自己的人生苦难史,家里很穷,到17-18岁才有新衣服穿,没钱上北大之类。
这位同学每次出场,都会主动吸引大家的注意,轰动全场。至少我是关注了三次,第一次是说自己写作能力强,兼职写稿月入近万;第二次是一再炫耀自己的北大出身,但问了又责怪别人只看她的学校;第三次是说自己如何励志,在苦难中拼搏。从心理学分析,这位同学的投射现象非常明显。她所有的表达,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非常在意自己的学历,就以为别人也在意,其实谁在乎她怎样,大牛那么多,都是成年人,北大不北大,并不重要。
【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就像这位姑娘,她非常想要引起她人关注,炫耀自己北大出身,但经不起询问,又责怪别人盲目重视名校出身;就像从没有人问她的家庭情况、苦难经历,她自告家门又捻酸含怨地和群里的人比较,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事实上,这个世界这么忙,群里的人根本没人在意她怎样,如果是在意,也是关于写作;况且不论初中毕业还是哈佛毕业,聚在群里不过是互相督促进步,无需如此在意学历出身。这位姑娘以为别人关注、在意她的出身、学历,当别人的行为与她不同时,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就像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
相同投射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因为互相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特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然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别人也闷热难耐以致客人来了就大放冷气空调;自己家喝酒,招待客人就推杯换盏猛劝酒。这种投射作用发生的主要机制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认为他人也跟自己一样,从而合二为一,对对方进行了自己同化。
愿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加于对方的投射现象。认知主体以为对象正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就像情侣热恋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对方的缺点,认为恋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人,就是把自己理想中的“男神”、“女神”投射到对方身上。
情感投射
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有很多优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令人难以容忍。因而人们总是过度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爱者,而严厉地指责甚至肆意诽谤自己所厌恶者。
【投射效应常发生的情况】
投射效应常发生于以下两种情况下:一是当别人各方面的条件与自己相似时,如年龄、性别、学历等,就会产生一种“试比高低”的冲动或欲望;二是当自己有不称心的事时,就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就像文中这位姑娘,分明是自己提起来名校出身,别人问询她具体情况,她心里没底气说不出来,就又责怪老关注北大怎样,而看不到她的价值。
就像张德芬老师所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愿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认同自己,超越自己。愿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认同自己,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