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很多孩子虽然知道那样做不对,但还是陷入了问题行为之中,那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问题行为的第一个阶段是“称赞的要求”。孩子们认真学习、积极运动,在上司或前辈面前尽力表现出干劲和顺从,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对于他们的付出,如果父母或教师、上司或同事没有给予任何表扬和关注的话,他们会心生不满甚至会气愤,觉得这种努力没有任何意义,如此,就会失去积极性。这个阶段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只因为想要成为周围人期待的“好孩子”,就去做一些作弊或者伪装之类的不良行为。教育者或领导,不能只关注他们的行为,还必须看清其目的。此时,应该通过“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而且还要关注其兴趣并产生共鸣。
第二个阶段是“引起关注”。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并未得到表扬,也没能够在班级中取得特权地位,或者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耐性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此时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有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此时,他们已经不想再获得表扬了,只是考虑如何才能“与众不同”。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行为原理不是“办坏事”,而是“与众不同”。想要在班级取得特权地位,想要在自己所属的共同体中获得明确的“位置”,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所在。
如果通过学业之类正面进攻不顺利,就想要通过其他所手段成为“特别的我”。不是作为“好孩子”变的特别,而是作为“坏孩子”来达到这一目的。以此来确保自己的位置。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也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比如上课捣乱、捉弄老师、纠缠不休等。他们绝不会真正的触怒大人们,班级里逗笑的人也有不少,得到老师或朋友的喜爱。另外,消极的孩子们会表现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特征,希望以此来获得关注,也就是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即使受到批评也没关系,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多。即使通过被批评的形式,也想自己的存在被认可并取得特别的地位,这就是他们的愿望。
问题行为的第三个阶段,目的发展为“权力斗争”。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殊地位。简而言之就是“反抗”。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和老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的甚至去抽烟、偷盗,满不在乎的破坏规则。消极的孩子们会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力斗争,无论再怎么被严加训斥依然拒绝学习知识或者技能,坚决无视大人们的话。他们也并非特别不想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必要,只是想通过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此时很多父母或者老师都会拿起“愤怒的球拍”,打过去“斥责之球”。但是这样做,那我们就上了他们的当,只能是站在同一个球场上,他们就会兴高采烈的打回下一个反抗之仇如果是触犯了法律的问题,就需要依法处理,当发现不涉及法律问题的权力斗争时,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此时若表现出生气的表情也等于站在了权力争斗的球场之上。
第四个阶段,就是“复仇”阶段。下定决心挑起了权力斗争,却并未成功,既没有取得胜利,也没有获得特殊地位,没能得到对方的回应,败兴而退,像这样战败的人,一旦退下陈去,就会策划复仇。(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以及权力斗争,这些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我,依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
在第三阶段反抗父母或老师发起权力争斗的孩子们,他们有可能成为班级中了不起的英雄挑战,权威挑战大人的勇气受到同学们的称赞,但是进入复仇接待的孩子们不会受到任何人的称赞,父母和老师自不必说,甚至也会被同学憎恶害怕,进而渐渐陷入孤立之境。
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所谓的跟踪狂行为,就是典型的复仇,是针对不爱自己的人进行的爱的复仇,那些跟踪狂们十分清楚对方很讨厌自己的这种行为,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借此发展什么良好关系,即使如此,他们依然企图通过憎恶或者嫌弃来想办法建立某种联系。还有自残行为或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也是复仇的一环,他们是通过伤害自己或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父母会十分担心,并且万分痛心,如此一来,对孩子们来说,复仇就成功了。
还有暴力和粗话逐渐升级,,甚至有不少孩子加入不良团火或反社会势力参与犯罪。消极的孩子则会变得异常的肮脏或者是沉溺于一些令周围人极其反感的怪异癖好等。
复仇的手段,多种多样,面对这样的孩子你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认为找到了复仇的机会,继而进一步升级不良言行,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也就是说,只能一其他教室或者学校以外的人,比如专业的人员。
问题行为的第五个阶段就是证明无能。他们的愿望就是不要对我有任何的期待,或者不要管我,进一步说,也就是“请放弃我”。父母或者老师,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无能。遗憾的是你根本束手无策,或许求助于专家,但是帮助那些已经开始证明无人的孩子们,这对于专家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
这一切根源于一个目的一一“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每一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是有目的的,再一次警省自己通过行为看本质。从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的分析,更加体现了尊重的重要性。如果不知道怎么尊重,你如何对待领导,就如何对待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