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最近听得音频听多了,烦躁了些。便想找本纸质书寻找感觉。某个时间念头一闪就想到了她,我在高中时代曾关注主持人-柴静,作为载体记住是她在晚上十一点的节目《E看见》,每次的主持节目她与被采访人谈话用她略微嘶哑的声音让人如此代入其中。在我的感觉中,她不是那种公式化访问,而是感觉她所问的便是你所想,那种语调不高不低,恰到好处。
她最近令人称得上,就是那部纪录片《苍穹之下》,上映之后点播量巨大,但评论也两极分化,用知乎一位网友评论而言,提出来没有错,环境解决也是要进行的,只不过当下怕还没有到壮士断腕的时候。总之种种原因,被封禁了。我去想,总得有人去提,不然一片和气,却不知早已经到避不可避的时候。不过用她书里的一句话评价,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的碾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我虽然喜欢柴静的主持风格,但却不晓得,她竟是我的同乡,她也是山西人,也许冥冥中自有些细微见人之处。以及书的左上角标注着一行小小的理想国的字样,这更让我有了去看这本书的冲动。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介绍了柴静姐从她刚到央视到历经国内大事件一线的柴记者,职位也多次变动,她见证着也记录着中国的变迁。她一如就往的信奉着,执行着挖掘。
就像琴姐说的,了解一个人,不是看她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经历是不会骗人的。如同我被她采访别人的方式所吸引不能忘怀,最后归结起来是她的经历已经令她无时无刻不处在那种状态。看书读人生,柴静姐吸烟,应该是她采访非典的时候,所有人面临死亡危险,她们一线的报道人员接触了如此血淋淋的事实之后产生的压力早就的,因为那处位置是本书中第一次出现抽烟的字眼。
“闲事?这不都是你们每个人的事么?”。“有他做就行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这其实就是我们大部分人,我们再等大部分举手的时间,总觉得有人去做就行了,真实又可怕。
由于苍穹之下等原因,网上很多人对于柴静的评论很不好去,甚至是那种人身攻击的言论,我借用书中一句话吧,“钱老师说,他这么做对吗?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