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不知道人性、人情这种漂浮不定的概念该怎样把控。最近老是有些想像鲁迅一样去抒发内心的黑暗与“结”,但我知道他的那种格局我是承袭不来的。我的阅历是那么的少,没有如他般的家事,没有他中日学习的体验,没在他那个年龄受到外人的歧视、路人的冷眼、族人的逼迫,更是没有他失望了一次又一次还能重燃希望的能力。仅仅是被人事间的打击就难过得难以言语,过意不去。如果上升到国事,我死得估计比鲁迅还早。当不了战士,注定是平凡的人。时代不同,庆幸我还是幸运。
看了《釜山行》,主演们一节车厢一节车厢的逃啊逃,在心理生理的双重压力下,坚强幸运的活了下来,每节都像刷boss般的闯车厢,目的是为了和自己心中重要的人们汇合,为了找到“人群”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平凡,或许还有些自私的人,成了为生、为爱人去搏斗的战士。只是,没有想到“归巢”已被“人群”紧紧锁上,设下重重阻碍。
当时心寒的无以言表,只觉愤怒与悲哀。但将自己带入进去,我又迷茫了,自己会是芸芸众生中的哪一类呢?
而对于人情这很生活化、世俗化的理念,在我看来可以轻易得到如“墙头草”,虚薄无根如浮云;也可以厚承于泰山,阔博于北冥。全看你如何对待、如何经营它。
说是好说,但总有人被它弄的遍体鳞伤,因为过于信任,也更是因为自身缺了王牌与利他点。
勒·克莱齐奥说: “人间的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场回忆而已。”小事看来,确实如此,不过一场回忆。但若痛彻心扉,那也只能是一场回忆... 如若往事已逝,那回忆本身究竟是解脱,还是纠缠?为何一些从前想要力挽狂澜地留下的记忆,到后来却能完完全全的释怀?
大千世界里,没有多少大街小巷会留下我们的足迹。人类相对宇宙是那么渺小,但有趣的是,每个渺小的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宇宙。那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民族的国民性与其个体外延和内涵的相对性是有很大关联的。之所以能组成社会,产生各种化学反应,都是因为人人的小宇宙有不同领域的交织。如若你不在人群里,你也就不是你。
不同的路口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教会你不同的东西,你也永远不会知道陪你走过下一段旅程的会是谁,你只会知道,在某个似曾相识的陌生路口,有个似曾相识的人曾陪你走过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路口,留给你心中深深的怀念与不舍,就像张嘉佳说的那样:“一杯水和一杯沙子,倒在一起,哪怕失手跌落,沙子依旧是湿的,水依旧混着颗粒。”